作者文章归档:俞晓群

知名出版人、海豚出版社社长

经典是国家的精神脊梁不能抽空


  核心观点

  在畅销书之外,还应有一个“好书”的概念,从文化的角度对出版物进行评价。只有这两套评价体系同时存在,公众阅读才是有质量的。

  俄罗斯人看书展时,一边排队买票,一边默默地看书。这就是值得我们深刻思考的“心灵问题”。

  什么书畅销就读什么书,愚不可及。

  日本漫画那么泛滥,为什么日本儿童的心智发展没有受到毒害?因为他们在看漫画的同时,还有大量经典童书可看。

  最近,本报将10年之间有关公众阅读情况的各种调查进行了一个细致的梳理,虽然各个调查的统计口径不同,出发点和倾向性也不尽相同,但数据所显示出的基本特点是一致...

Read more

转企改制:历史在这里嬗变


  随着新年钟声的到来,出版界“转企改制”的战役,即将在一片庆功声中吹响集结号。这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因为它的政治背景是“和谐社会”,它的经济战略是“软着路”而不是“休克疗法”,它的文化手段是“一刀切”和“一步到位”。我们的出版,终于在经历30年变化的过程中,又回到了60年前的起点,由“事业单位”到“事业单位企业管理”,再回到“出版企业”的原点。

  出版本来就是一个商业...

Read more

“图博会”上的危机意识


  一年一度的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落幕,我们这些出版人经过几天的忙碌,总算可以停下手上的工作,深深地喘口气了。想一想,这样的体验已经有17个年头。散场那天,我站在纷纷离去的人群中,心中竟然涌现出一些感伤和危机的情绪。

  说到“感伤”,对于一个人来说,17年毕竟是一段不短的经历。年复一年,我们在类同的盛会上,围绕着类同的主题,做着类同的事情。今天,我们的“图博会”已经由最初的默默无闻,逐渐发展成为“亚洲第一”、“世界四大书展之一”了!可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rd...

Read more

10年阅读,是谁创造了历史?


  一

  新世纪10年,弹指间就过去了。现在讨论这一时段的“阅读史”,似乎还有些仓促。中国传统的“盖棺定论”,往往采取延后评定的方法,所谓“让后人去评说吧”!你知道,这样一句轻飘飘的话,搁置了多少千秋功罪?所以记述历史、评述历史,我很赞成“及早说清楚”的作法,人在事在,写出来更趋于客观真实;不要等到时过境迁、“人去楼空”的时候,再做学院式的研究,或者消闲式的追忆。这样做,实在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以及一个人的不良习性。

  当然,要想把一段历史及早说清楚,...

Read more

永远的追随者——《八十溯往》跋


  2009年10月27日,天涯才子梁由之兄来京小聚,我邀请沈昌文先生参加。事后梁兄在博客中撰文《我有馨香携满袖》,其中写道:“沈公择定餐馆、预订包房、点好菜肴、散席后打包;俞总买单。以前在书上看过他们奇特的合作模式,这番算是切身领教了。俞沈合作,珠联璧合,历十余年,依然如故。我喜欢有长性的人。”

  “有长性的人”,这样一句平淡的评价,却让我极为受用。我与沈昌文先生交往,始于1994年。最初是扬之水引见,我们在《读书》上做一些广告之类的事情。后来编“书趣文丛”、“新世纪万有文库”等,我...

Read more

没有策划,何谈出版


  我从事出版工作,第一次用到“策划”一词,还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我编辑一套小丛书“苦丁香书斋”,书稿是我选的,其中包括《女性与上帝》、《独身者的挑战》、《人之将死》、《猜心术》和《权谋术》等。书稿完成后,我该属个什么名目呢?称“主编”显然不合适,因为那时我还年轻,只是一个组织者;不署名又有些不甘心,怎么办?恰好我见到一些台湾出版的丛书有用“策划”一词的,就向总编辑请示,希望自己能署名策划人。总编辑是一位老先生生,他笑着说,“策划”一词听起来有些别扭,好像搞什么...

Read more

出版社企业化生存的“两道坎儿”


  经过近10年的推进,我国500多家出版社终于在“转企改制”的事情上告一段落。但这不是终点,因为下一步的工作更艰巨,一个生存问题,一个发展问题,足以让那些靠吃政策饭生存的社长、总编们头痛不已。于是,我们的行业中出现一个奇异的现象,一方面出版社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奇货可居;另一方面许多上级主管部门又将自己手中的出版社纷纷剥离、拱手相让。导致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很多,首要的原因,一定是“企业化生存”的艰巨性。当然,主办权的转让是有限定条件的,由国有而转为国有,由部委而转为集团等等,其他身份的企业,只有围观的份儿。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