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新股不败”神话是市场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曾经,中签新股如同彩票中奖。但如今,这些都发生了改变。“新股不败”变成了新股常败,新股中签更像是“中彩”。一切的一切,都是新股高价发行惹的祸。
有统计数据显示,截至6月2日,在今年挂牌的144只新股中,陷入破发困境的达116只,占比高达八成之多。如果说市场化发行背景下新股出现破发,甚至是上市首日即产生破发是正常的话,那么如此之高的破发率,却无论如何再也不能认为是“正常”的了。
新股破发已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其一是打新资金出现快速退潮。2009年全年打新冻结资金累计为29.7102万亿元,月均冻结资金2.4758万亿元;2010年全年为42.9474万亿元,月均3.5789万亿元。而在今年前3个月,新股网上网下合计冻结资金分别为1.18万亿元、1.83万亿元和2.5万亿元。4月份直降至1.1059万亿元,5月份则只有可怜的5299.82亿元。打新资金的快速退潮,明显不利于新股的顺利发行。
其二,伴随着打新资金下降的,则是中签率的大幅提高。当年华泰证券14.43%的网上中签率公布时,曾引发了市场的惊呼;庞大集团将纪录大幅提高,其网上中签率达到了21.57%,网下配售比例更是高达57.97%;与双星新材相比,华泰证券与庞大集团只不过是“小巫见大巫”而已,双星新材的网上中签率更是高达65.52%,再次刷新了纪录。中签率越高,说明市场对其不“感冒”的程度越高,这三只股票挂牌后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破发其实早已“被注定”。
其三,中签投资者损失惨重。此前有市场人士认为,提高新股的发行价格,有利于挤压一二级市场之间的价差,抑制市场的疯狂投机行为。然而,事情的发展并非如其所预料。市场投机新股依旧,丝毫没有收敛的迹象,倒是那些积极“支持”新股发行的投资者,最终变成了新股“三高”发行的埋单方。
其四,新股的超高破发率,从侧面说明新股发行价格普遍偏高。证券市场是一个优化资源配置的场所,新股高价发行,意味着其圈得了更多的资金,同样意味着市场资源被大肆浪费。像海普瑞高达50亿元的超募,不是在赤裸裸地浪费市场资源又是什么?而且,新股频频上演的业绩快速“变脸”现象,说明包装粉饰上市者大有人在,这些滥竽充数者竟然也混进市场,更加扭曲了市场的优化资源配置功能。
因此,对于新股所表现出的超高破发率,市场各方不应漠然视之。发行人、保荐机构、询价机构以及二级市场的投资者,都应该进行深刻地反思。当然,新股的超高破发率,也说明现行的新股发行制度急需进行深化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