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巨额超募总是成为市场的“风景”


  A股市场向来不缺少新闻,同样不缺乏“风景”。2007年某些上市公司高管在炒作自家公司股票时“精准”地进出、今年上半年新股次新股产生的“破发潮”与业绩“变脸潮”等,都曾在市场上形成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只不过,这些股市“风景”在赚足了市场眼球的同时,也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

  自2009年开始,新股发行制度历经两次改革。在市场化发行的大背景下,新股发行普遍呈现出“三高”的格局。“三高”之中,除了高发行价格、高发行市盈率之外,高超募同样引起市场的极大关注。而且,即使今年上半年股指出现大幅调整走势,仍然没有影响到新股IPO中的高超募。

  统计数据显示,在今年此前首发上市的172家公司中,累计募资为1646.62亿元,其中超募资金合计808.44亿元,与招股书披露的募资额相比,超募达96.45%,相当于每家公司超募一倍资金。

  如果上市公司能够合理地使用超募资金,最大限度地为股东创造利益,这样的超募显然另当别论。问题在于,当巨额超募资金到手后,诸多上市公司纷纷打起了歪主意。如800余亿元的超募资金,有近600亿元躺在银行“睡大觉”。在92家上市公司披露的超募资金用途中,用来补充流动资金或归还银行贷款的高达132.64亿元,另外用于购置厂房、土地甚至是改善办公条件的亦不在少数。

  高超募现象,本身是对市场资源的极大浪费,对于任意挥霍超募资金来讲则更是如此。当巨额超募现象每每成为市场的“风景”,作为市场的管理者,难道能一直保持沉默而无所作为吗?

  与其说高超募现象是新股发行市场化的产物,倒不如说是A股市场错误定位所产生的“怪胎”。去年A股市场融资全球“最牛”,与股指表现在主要资本市场中“最熊”,以及4月份之后一波持续调整行情的产生,均与上市公司竭泽而渔式的融资行为密切相关。正是错误的股市定位,导致上市公司将股市当成了“提款机”,导致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同样导致了“重筹资、轻回报”的股市“劣根性”一直没有得到丝毫的改观。

  另一方面,高超募现象的出现,显然也与保荐机构以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分不开。对发行人进行包装粉饰,极尽之所能鼓吹发行的竞争能力、成长潜力、行业地位等,意图通过更高的发行价格来获取更多的承销费用,是保荐机构充当“吹鼓手”最真实的写照。高超募之后为什么会出现业绩快速“变脸”?保荐机构的丑恶嘴脸一览无余。

  当然,高超募的背后,也有新股发行制度上的原因。市场化发行徒有虚名,只有形式上的意义而没有实质性的内涵,再加上行政机制下的新股发行审核制度,使上市公司无形中变成了“稀缺资源”。当新股发行上市与审批的节奏被人为掌控,你能说这就是真正的市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