畸形教育怪不得家长们的无知
今天的人民日报有一篇袁新文的文章:《今天谁来教育家长》,文章说:“客观地说,因子女教育而疯狂的‘变态娘’们很无助、很无奈;但同时也应看到,她们在家庭教育中也很无知、很无理。虽然我们有悠久的家庭教育传统,虽然有‘择邻而处’的孟母和为子刺字的岳母垂范,但就当今的家庭教育而言,仍然停留在经验主义层面,存在着严重的盲从心理。一个‘哈佛女孩’冒出来,千百个家长立志把孩子送进哈佛;一个郎朗成名后,千万个家长想让孩子学钢琴;一个培训班提高了孩子的考试分数,无数家长快速跟风……高知、高管、高学历、高素质的家长未必懂得家庭教育规律,更不要说那些拔苗助长的家长们如何压抑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那些无知无理、简单粗暴的父母们怎样把孩子的心灵扭曲。”
一个多月来,我一直在研究这个问题,原因是我看了“高效课堂”的倡导者李炳亭在哈尔滨讲演,题目是《“高效课堂”的质变》,然后我又买了这位倡导者的代表作《我给传统课堂打0分》,这位倡导者在哈尔滨的演讲中说:“一个女人当她成为一个母亲的时候就成为一个教育家,因为任何一个母亲在做饭的时候都知道问自己的孩子,喜欢吃什么?带孩子到超市买鞋子,就知道买最合适的鞋子……但是当她成为教师,站在课堂上就会逞能。”
李炳亭把教育和爱混为一谈,那么到底什么是教育?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是传递社会经验和生活的基本经验。这是人类社会独有的一种社会现象,动物也有训练下一代生存的过程,但这不是教育,是一种本能。爱也让是一种本能,并不是教育。但是教育中必须要有爱,这是不能混淆的两个问题。
畸形教育的出现是不能去责怪这些家长,而是整个教育价值取向出现了偏激,应试教育是一种偏激,李炳亭全盘否定传统也是一种偏激,而家长们却被搞得不知所措。
今天教育中出现的偏激现象并不是一种偶然的,而是更多的满足了学校和家长的对教育的一些误解,特别是忽视了“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我们在讲教育公平的时候往往说到受教育者的机会平等,其实“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是更重要的平等。
当社会的价值取向定格在“房子、车子、票子”,当社会把学历和成功之间划了等号,那么出现变态的教育,变态的家长也就成为一种必然。
“择邻而处”的孟母并非都能为今天做母亲的垂范,因为当母亲并不了解什么教育是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时候,这些母亲必定会出现盲目和变态。
去年,《人民教育》创刊60周年,现任的主编傅国亮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认识了什么改变了什么》,他说道:“我们‘改变了什么’?作为媒体,没有行政管理和决策的职能。因此,我们的‘改变’立足于舆论导向,‘影响’和‘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
傅国亮说得非常好,媒体没有行政管理和决策的职能,媒体只能立足舆论导向,“影响”和“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
李炳亭就已经突破这种界限,课堂究竟该怎么改进,这是教育的事情,不是媒体的事情,由媒体提出“高效课堂”也真是咄咄怪事。
提高效益和高效不是一个概念,“课堂高效”是一个绝对概念,这种绝对的理念虽然是打着“从油锅里捞孩子”的旗帜,用“高效课堂”取而代之结果还是极端,教育不可能就此走出今天的这种畸形。
去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对于推进素质教育有重大意义。
概括的说,“战略主题”所要解决的价值取向是“两个转变”:“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和“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最终要实现让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
这两个转变不能实现,畸形教育就不会消退,家长们也不会走出误区。媒体在这个问题上也要实现转变。故此畸形教育怪不得家长们的无知。
二〇一一年七月二十二日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