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将和第三方支付企业谋双赢


  银行将和第三方支付企业谋双赢

  综合各方消息,首批第三方支付牌照发放已经一月有余,现在距离9月1日的“大限”只剩一个半月,第二梯队已经迎头赶上,开始为第二批牌照摩拳擦掌。与此同时,持有牌照的第三方机构也开始大肆跑马圈地。围绕着第三方支付“正规军”、第二梯队和备付金存管行的“战斗”,已经悄然开启。

  日前央行发布《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2010)》(以下简称《报告》),介绍了去年我国支付体系的发展成就,分析当年我国支付体系的运行状况,并对我国支付体系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记者发现,随着第三方支付业务的迅猛发展,央行对非金融机构的监管也更为完善。

  支付系统业务量持续上升《报告》指出,去年我国支付体系继续保持平稳、高效运行,社会资金交易日趋活跃,资金交易规模持续扩大,交易频繁程度进一步提高,对加速社会资金流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起到积极作用。去年支付系统业务量继续保持上升趋势,各类支付系统共处理支付业务148.82亿笔,金额1664.51万亿元。央行大额支付系统和银行业金融机构行内支付系统资金交易规模继续占据主导地位。

  完善对非金融机构监管在整个支付系统中,第三方支付扮演着重要角色。去年,央行先后发布《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等规章制度,明确其对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的监管职责,并从准入资质、审批程序、客户备付金管理、监督管理及过渡期等方面进行全面规范。随着第三方支付业务飞速发展,央行认真实施《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依法有序开展非金融机构支付业务行政许可;切实加强非金融机构支付业务监督管理,积极引导非金融机构规范与持续发展,研究建设非金融机构监测系统,充实对非金融机构支付业务的现场和非现场监督检查手段;协调工商、公安等相关部门建立健全协调工作机制,组织开展支付服务市场规范清理工作,严肃支付服务市场纪律。

  2010年8月30日,中国人民银行组织建设的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成功上线运行也就是被业界称为第二代支付系统,民间俗称的“超级网银”的系统,据央行今年7月20日发布的《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2010)》,截至2010年年底,全国已有64家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接入系统。央行在《报告》中称,该系统是专门针对网上支付等新型电子支付业务的发展需要,为银行业金融机构提供跨行清算和业务创新的公共平台。这意味着,第三方支付接入“超级网银”势在必行,第三方支付业实际上已经走出政策的“灰色地带”。

  根据艾瑞咨询7月19日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第二季度中国网络经济整体规模达到622.0亿元人民币。电子商务在整体网络经济中的占比持续扩大,占比达到43.9%。移动互联网、网络广告、搜索引擎和第三方支付在网络经济中的占比均有小幅扩大。今年第一季度中国第三方网上支付的交易规模达到3650亿元,同比上涨102.6%。即便市场和潜力已成规模并前景可期,但是央行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国内300多家支付企业中,除了背靠淘宝网的支付宝、在腾讯“大树”下的财付通,以及少数有一定口碑的独立第三方支付企业实现盈利外,大多数第三方支付企业仍举步维艰。经过十来年的发展,第三方支付行业成熟的盈利模式就是赚取手续费差价,即商家手续费与银行手续费之差。而随着更多的第三方电子支付企业进入市场,为争夺市场份额,整个行业都处于价格战之中。

  有分析指出,《支付业务许可证》发布后,第三方支付企业有了明确的法律地位,其多年来站在行业最前端所积聚的创新能力与业务开拓能力得以集中释放。在此背景下,银行与支付企业选择步入更紧密的战略合作,将更好地借助支付企业的创新优势推动银行基础业务向市场前端的延伸,共同占领金融服务领域的制高点,引发电子支付市场的爆炸式发展。此次快钱与八大银行的结盟正是这种合作共赢的例证,将进一步巩固快钱在行业应用领域的龙头地位。

  第三方支付监管日益完善

  第三方支付市场竞争激烈行业格局将改变

  后牌照时代:银行将和第三方支付企业谋双赢

  “暗战”第三方支付:牌照“大限”未至 激战硝烟弥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