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中国共产党的统筹方法


                                 论(136

                                    2011-7-16

                         认识中国共产党历史的统筹方法

 

         近几年对于1)中国革命道路和2)中国共产党历史和3)毛泽东功过的争论非常活跃、激烈。各种观点或论点层出不穷。争论的双方实际上是两派,即肯定派和否定派(包括以肯定为主的和以否定为主的、以前期为主的和以后期为主的等)。由于使用的方法不同(也有人为了掩盖个人目的),争论不能够统一(实际上由于立场不同,也不可能统一)。正确的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这场争论的核心。在信息化条件下,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要应用统筹方法。

(一)   研究中国共产党历史的目的。

研究中国革命的道路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毛泽东的功过,总有一定的目的。目的不同,

则研究的方法也不同。研究中国革命道路与评价毛泽东功过,其目的是为了说明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研究目的不同。当前的研究和争论如此活跃,应该首先看看争论的背景是什么,目的是什么?为什么争论?(躲避或不说明这场争论目的,是可疑的。)

         研究中国共产党历史的目的可能有三个,一是推翻中国共产党,二是取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三是批判中国共产党的错误。由于中国共产党在发展中和领导中,不断地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受到批判是正常的,也应该是经常的。这是大多数人的意见,也是善良的意见。中国共产党受到的批判越多,改正得越多,她就越巩固,越发展。但是总有不满意中国共产党存在和领导的势力,借着批判中国共产党的错误,企图推翻或取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对于她的批评和攻击就没有中断。前苏联解体后,对中国的批判又出现了新的变化,唱衰唱倒中国的大合唱此起彼伏。这两年中国经济总量占据世界第二,不希望中国发展的力量感到了威胁,从“金砖五国”到上海合作组织,从中国与东盟的自由贸易协定到海峡两岸的合作,从中国与欧洲的合作到中日韩三国建立经济共同体等等,都让一些人不高兴。因为中国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成就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取得的。消除中国的威胁,只有设法使中国共产党下台。

         如果从外部压迫中国共产党下台是不可能的,那么就只有从内部“折腾”中国共产党下台。在全球化的今天,任何国家发生的事情都不是孤立的,都不仅仅是该国内部的原因,总是有外国的力量起作用。伊拉克问题、利比亚问题、台湾问题、叙利亚问题、朝鲜半岛问题等等,不管是大国还是小国的问题,都有国际势力在搅局。中国国内关于中国革命历史问题和中国共产党历史问题的争论决不是中国国内的问题,更不仅是学术争论。有的国家有事没事就说别国有人权问题。凡是不听命于他的,或内部没有反对派的政府,他都要说三道四。总之就是要“折腾”别人,消耗别国。只要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就一定会有争论。造成争论是其高明的策略。

         为了挑起争论,就要运用各种诡异的方法。这些方法会蒙骗正直的人,诱骗爱护中国共产党的人。使人们看不清楚中国共产党产生的必然性、存在的现实性、发展的可能性及其统一性等。要科学的完整的认识中国共产党及其历史,就要用统筹方法研究她产生的必然性和存在的现实性和发展的可能性的统一。

         (二)中国共产党产生的必然性。

         争论的对象是中国共产党,首先就要知道中国共产党是什么。目前的争论中,不知道或不真正知道中国共产党是什么的人很多。这样争论就没有意义。

         中国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就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到1919年各帝国主义国家制定了瓜分中国的计划,强迫中国政府签订卖国的“二十一条”,就使中国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的附庸,成为帝国主义经济体系的一部份。这就使得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具有了必然性。

         必然,是指不可逆和有序的统一。中国成为帝国主义的附庸是不可逆的。同时中国经济从属于帝国主义经济、为帝国主义经济服务是有序的。这两点(即必然性)决定了中国革命(不管是民族独立运动,还是民主革命)要以反对帝国主义为核心,一切其他的革命任务都要服从于反对帝国主义的任务。同时也就决定了任何不反对帝国主义的、或不以反对帝国主义为核心的运动或革命注定不成功或失败。

         在近代中国历史上不少的志士、先驱为了救中国、为了发展中国,走了“实业救国”的道路,“教育救国”的道路,探索医疗救民等等,企图按照资本主义国家的路子走中国富强的道路,自立于“世界民主之林”。但是不可能,任何人都不可能违反“不可逆规律”。这就是“老师”不会让学生和自己平等,平起平坐。毛主席对此讲的很清晰。孙中山没有办法,只好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共同反对帝国主义。

         反对帝国主义的革命属于社会主义革命的内容。反对帝国主义的革命不能够由资产阶级领导。而要由无产阶级来领导,由无产阶级的代表来领导。所以近代中国革命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民主革命。被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必然的,中国共产党的产生也就是必然的。不管是否有“十月革命”,中国共产党都会产生。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十月革命是错误的,并以此来说明中国共产党的产生不适合中国社会。这种思想方法是以外部因素来说明事物的产生,就是过去讲的“外因说”。毛泽东在《矛盾论》中已经批判了的。

         近年有人研究清代历史,提出慈禧也主张改革。有人似乎认为,如果慈禧当时就进行改革,中国早就强大了,不必后来搞革命了。这种说法太幼稚。慈禧是1835年生的。1840年发生了鸦片战争。慈禧还没有掌权,帝国主义大炮就已经轰开了中国的国门。不仅张之洞们的实业不能够救中国,慈禧的“垂帘听政”也不可能救中国。借口历史“不能够假设”,来否定历史的必然性,搪塞中国共产党产生的必然性,没有意思。

         (三)中国共产党存在的现实性。

         中国共产党的产生有必然性。同时还要有社会现实性,才可以存在。必然性是在一定的现实性中实现,必然性的不可逆性和有序性及其统一是通过现实性的有周期和有节奏和有度的统一中实现的。现实依据必然而发展。中国共产党的产生要在一定的现实条件下存在。中国共产党存在的现实条件,是中国社会的现实秩序与基本结构。

         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强占,中国社会秩序非常混乱。各个帝国主义势力支持不同的封建军阀,中央政府无能为力。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使中国四分五裂。同时中国各地的发展极不平衡,城市迅速发展,乡镇日益衰败,远离城市的地方盗匪横行。中国社会的动荡使所有的人都受到冲击。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存在的环境现实性

         中国工人阶级在帝国主义和资本家的压迫和剥削下日益壮大和不断集中,同时工人阶级的反抗斗争日益尖锐,需要自己的先锋队,带领自己前进。 这是中国共产党存在的主体现实性。

中国农民受到“三座大山”的压迫,命运更为悲惨。中国农民的解放需要领导者。同时由于中国工业发展的时间还较短、规模还不大,中国工人阶级与农民有着天然的直接的联系。这是中国共产党存在的客体现实性

统筹学方法讲“主体和客体和环境的统一”正确的科学的认识客观事物,就要从主体和客体和环境的关系统一入手。一般的认识方法或系统方法,都局限于客体和环境的关系统一,缺少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主体与环境的关系及其统一。往往由于主体所站的立场不同,对于客体和环境的关系的认识往往不同。

在帝国主义侵略和压迫的环境中,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要求自己的发展,需要中国共产党的引导和帮助。孙中山先生看到了本阶级的不足,看到了本阶级缺少工人和农民的支持,看到了帝国主义者的背信弃义和两面三刀,不得不实行“联苏、联共、扶助工农”的政策。

在中国强大的反动统治者与分散落后的劳动群众之间巨大的不对称,使得中国革命难以较短期较快取得成功。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存在的现实性。

中国反动统治者用残酷手段镇压工人和农民以及资产阶级的反抗斗争,使得中国共产党不能够公开的存在和活动。从中国共产党成立(成立之前),就不断受到反动统治者的驱逐、逮捕、杀害、监禁等。“四一二”事变更是充分暴露了反动阶级对待人民革命的本性。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存在的现实性。

中国现代经济的不发达和缓慢的发展使得工人阶级难以成规模的快速成长,也就难以在大城市直接组织有效的革命斗争。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存在的现实性。

广远的落后的农村使帝国主义势力和反动统治势力难以到达,也难以充分的运用统治工具和力量。农村就成了中国共产党存在和发展的基地。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存在的现实性。

         中国共产党存在的现实性说明了中国进步和发展不能够用“和平的”、“议会式的”方法,乞求帝国主义和反动统治者赠与,只能够用革命的方式,首先要用武装革命手段取政权,来保证进步和发展。当前,对于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和评议的分歧,首先源于中国的革命要不要武装斗争形式,武装斗争形式是否中国革命的“必需”的形式。没有对于中国革命的现实性的正确认识,就不能够正确的认识中国共产党存在的现实形式。现在中国社会上出现了各种谬论,比如慈禧也是要改革的,应该得到肯定,不能够妖魔化慈禧等。比如中国革命可以不用武装革命斗争方式等。也有名人表示,不赞成革命,赞成改革。这些认识都是不懂历史及历史规律的表现。(现实中人们都懂得,评价公众人物与评价普通人使用的标准不同。评价慈禧和李鸿章、蒋介石和张学良等人的标准,就是不同于普通百姓。因为对于它们的评价是历史的,是看他们在历史上的作用。而这种历史作用是由现实性决定的,不是个人主观的意愿或标准。作为慈禧的家人或后代,可以用家人的标准。但不是历史的标准。)

从统筹学来讲,只有懂得必然性才可能懂得现实性。不讲必然性,就直接讲现实性,是荒谬的。    
  (四)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可能性。

         事物存在有必然性和现实性以及两者的统一,即不可逆和有序的统一,有周期和有节奏和有度的统一,以及两个统一的统一。但是某种事物的实际存在,还依据于它的发展,能够发展,才可以存在(不能够发展的,就会自行消亡)。发展的可能制约产生的必然和存在的现实。(这就是物竞天择的道理)中国共产党产生的必然性和存在的现实性,要通过她的发展可能性实现。 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可能性是通过指导的方针政策、选择的道路、科学的组织、执行的任务等实现。

         中国共产党反对帝国主义非常坚定,非常勇敢。这是她产生的必然性决定了的。与国民党不同,她从一开始,就接受了历史的教训和经验,没有依靠某个帝国主义搞革命(在旧中国任何一个军阀背后都有一个帝国主义势力),并且将反对帝国主义作为第一位的任务。这个历史任务,决定了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本质区别(反封建不是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根本区别),也决定了在革命中的态度、政策和方针。所以任何帝国主义势力都反对中国共产党。这使得中国共产党革命的任务异常的艰巨。(所以毛泽东将反对帝国主义作为自己终生的使命,以保持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或必然性。)

         中国共产党在选择革命道路方面,经历了痛苦的过程。经过大革命的失败,中国共产党人在城市中不能立住脚,只好转到农村,在农村发展。中国共产党人逐渐认识到中国工人阶级还不强大,还不能够通过组织城市暴动,取得革命成功。从而确定了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要在农村中扎根,生存,就要依靠农民群众。

         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武装革命斗争对于中国革命的意义和价值,也是经过了一个过程。不是自觉的从开始就认识清楚了的。(对此就不多叙述了)

         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农民为主力军,与民族资产阶级实行统一战线,也是在许许多多或成功或失败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的。在是否以农民为主力军的问题上,中国共产党人也是经过了较长期的思考和认识的。所以毛泽东曾经讲: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各级领导同志务必充分注意,万万不可粗心大意。政策和策略局是针对存在的现实性讲的。

         中国共产党人在艰苦复杂的条件下进行斗争,逐渐建立起高度统一的组织,以对付敌人的屠杀和欺骗。为了建立高度统一的组织,不断加强纪律和教育,并进行整风和甄别等。没有高度统一的组织和严肃的纪律,没有不断的整风学习和组织甄别,中国共产党不能够担负起领导中国革命的任务,就会被敌人瓦解和造成混乱,就会因参加者的不同利益要求扭曲任务,就会被各自良好的愿望分散了力量,就不能够集中微弱的革命力量对付敌人的镇压。中国共产党人的高度组织性,是基于他的成员都是“志愿者”。这不是任何一个政党可以相比较的。即使是错误的决定,各级党组织和共产党员“志愿者”在不断抵制和予以一定纠正中仍然坚决执行,保证了党组织统一,而不分裂。但是付出了不可避免的代价。(不承认革命代价,不愿付出代价的,一定不是志愿者。不管他是否“共产党员”) 

         中国共产党人通过艰难的实践、经历了各种的错误和惨痛的牺牲,更是通过党内的思想斗争和路线斗争和组织斗争等(长征路上为了转变思想认识,为了统一思想不断地召开会议,开展激烈的讨论,直到延安整风),逐渐形成了正确的指导方针和政策,选择了正确的中国革命的道路,建立了科学的严密的组织,执行了适合适当的任务等,实现了自我的发展。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可能性体现了其产生的必然性和存在的现实性。这不是任何人可以主观想象,可以否定的。

         (五)中国共产党的自觉性。

         中国共产党产生的必然性和存在的现实性和发展的可能性及它们的统一,是在共产党人自觉性的基础上,是由她对于自己的使命认识的自觉性实现的。没有这种自觉性,就不可能实现其统一。

中国共产党人的自觉性源于对自己产生的必然性的认识,从而坚持理想、坚定信念、坚守价值取向。保持革命乐观精神。在中国革命的低潮时期,不少革命者悲观失望,主要是对于必然性的认识不足。中国共产党人的自觉性源于对自己生存的现实性的认识,从而不怕艰苦、不怕牺牲、忍辱负重、坚忍不拔。李大钊先生做出表率。毛泽东曾经赞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中国共产党人的自觉性源于对自己发展的可能性的认识,从而保持艰苦奋朴素、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精神。没有这种艰苦朴素、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精神,就会成为群众头上的老爷。

         中国共产党的自觉性主要体现在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坚持学习、实行民主集中制组织、坚持批评和自我批评作风、一切为人民利益等方面。

         共产主义理想就是解放全人类,实现全人类自由。共产主义理想是:将人类从他自己创造的成就中解放出来,从人们自己创造的关系、制度、法权、观念等等的“制约”或“奴役”下解放出来。(不仅是从资本家、地主的压迫下解放出来,还要从等价交换、按劳分配配等法权中解放出来,还要从“房奴”“车奴”“网奴”等状态下解放出来)这是人类的最高理想,是任何其他政党或教会等组织不具有的,或任何其他宗教理想不可超越的。因而共产主义理想具有最大的包容性。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坚持最高理想,另一方面包容一切可以促进社会进步的事业。许许多多的共产党人牺牲自己的生命,就是为了这个最高理想。否定这个理想,就是否定无数的革命先烈。好像他们无为的牺牲,愚蠢的牺牲。共产主义理想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所以不是任何个人的意念。

         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论。任何理论的核心都是方法。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是辩证方法论。坚持科学理论指导,坚持唯物论,坚持人之间的关系决定人的思想意识,就使她的理想保持永葆青春活力。

         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学习,使自己不断适应社会和形势的发展变化。任何科学和知识都是适应社会进步和社会文明发展的。所以列宁讲,共产主义者要继承全部人类的优秀文化知识。不懂得社会进步和社会文明的发展,就不会重视学习,也不可能坚持学习。在历史上中国共产党重视学习的时期,就发展,不重视学习的时候,就不发展。早期共产党人大量的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很快就发展起来。重视科学的学习时,就发展得快,不重视科学的学习时就发展得慢。按照教条式学习或学习教条时,中国共产党犯错误就多。

         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实行民主集中制,是使党的领导保持适应客观环境变化。在复杂和艰苦的环境中,中国共产党的组织领导必须要民主,也必须要集中。遵义会议以后中国共产党较好的实行了民主集中制度,使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大大增强了。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更要实行民主集中制度。因为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走一条中国特色的道路,没有前车之鉴,没有现成的经验和理论。不实行民主集中制,就难免被资产阶级法权瓦解。解放后的许多错误已经给出了削弱民主集中制带来的损失。

         中国共产党坚持批评和自我批评,以不断正确认识自己,对待自己,发展自己。批评和自我批评曾经被毛泽东称为“根本区别”。中国共产党的自我批评精神是在为了人民利益、群众利益第一的时候,才得以保持,是在直接具体清晰的文风中才可以发扬的(夸夸其谈不是自我批评)。只有保持自我批评精神,中国共产党才可能保持自觉性。缺少自我批评精神是党内民主缺失的表现。

         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利益,没有自己特殊利益。战争年代共产党组织及共产党员既没有也不可能有特殊利益,唯一的利益就是人民利益和群众利益。但是和平建设时期,在运用资产阶级法权形式进行管理时,在实行按劳分配时,如何解决中国共产党没有特殊利益而共产党员有个人利益的关系问题,决定了中国共产党能否保持自觉性的问题。

         中国共产党失去或减弱她所独有的自觉性,就会走向失败和衰亡。不管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失去了自觉性,就失去了其必然性和现实性和可能性的统一。

         (六)中国共产党的生命力。

         中国共产党的生命力源于中国革命道路,即社会主义道路。如果中国不走社会主义道路,也就不需要中国共产党了。如果中国可以不走社会主义道路了,中国共产党也就没有生命力了。但是面对强大的资本主义体系,面对资本主义法权体系制造的“马太效应”即两极分化,中国的发展不能不走社会主义道路。只有社会主义可以对付和减少“按劳分配”(马克思已经说明了“按劳分配”实质是资本主义的)带来的“马太效应”和两极分化。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就是中国共产党的生命力所在。评价中国共产党的生命力,就是依据她是否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或她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性。而决不是什么GDP指标。

  中国共产党的生命力在于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及其统一。不仅仅是调动群众积极性。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现实性和可能性及其自觉性的统一。他有九十年生命成长历史。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中国共产党不是任何人的主观制造的产品,也不是任何人可以取消的。她的发展不是直线性的,不是一帆风顺的,不是十全十美的。但她是人民群众追求解放的工具。以中国共产党的错误来否定她,来妖魔化她,都是没有用处的。

 

         这是运用统筹方法对于中国共产党的认识。

 

             

                         成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