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处于周期性波动的周期性低谷


  中国的增长通胀组合2010年下半年以来出现显著“相对滞涨”现象。2004-2006年是中国经济增长和通胀的黄金组合,这三年GDP增长速度分别为10.1%、11.3%和12.7%,考虑到通胀的半年滞后效应,对应这三年的通胀率分别为3.2%、1.4%和2.4%。相比起这一黄金组合,2010年下半年以来的增长通胀组合非常差。2010年的GDP增速为10.3%,大致对应的2011年6月份的CPI同比增速为6.4%。相对于黄金组合时期,经济增速下降了约1个百分点,但CPI却高了近4个百分点。

  简单剔除超常通胀对经济活动水平的影响,潜在GDP的增长速度在05-06年接近12.0%,目前只有9.0%左右。特别是在11年2季度,GDP环比增速跌到8.0%以下,而CPI的环比同比通胀率仍在上升,已是显著的“相对滞涨”局面。

  从劳动力人数或人口红利角度无法给出潜在经济增长速度显著并将快速下降的结论,所以也不能解释上述现象。从生产函数角度看,影响经济增速的应当是就业增长率而不是就业的绝对水平。虽然就业人数绝对水平在2011年前后出现下降,但就业增长率在八十年代达到峰顶,抚养比变化率在八十年代达到谷底,之后二十年里,中国的年平均就业增长率不到1%,而抚养比变化率也有上升趋势,这使得我们无法用就业增长率或人口红利解释近30年来经济增长。而80年代就业增长率拐点没有对经济增长速度形成可以观察到的影响,这主要得益于1985年以后出现的城市经济改革及与此相关并对经济增长影响重大的农民进城即城市化。

  考虑到目前没有推动经济增长速度上升的其他因素,从劳动力数量及估计的人力资本增长率下降的角度,可以认为潜在的经济增长速度已经或将要下降,只是下降速度难以确定。但是,对于增长通胀组合的这一变化,或者更根本的潜在增长率变化,宋教授通过对HP滤波后的GDP趋势进行分析发现,潜在增长率波动存在明显而光滑的长周期。同时还发现,非农劳动力就业份额变动也存在很规律的长周期现象,而且它与潜在增长率波动之间存在紧密的同向变化关系。

  一种怀疑是GDP的HP滤波趋势中看到的周期现象是由于技术本身所造成的“伪周期”,它与非农劳动力就业份额变动之间并不存在很强的经验关系。但直接对GDP增速与非农劳动力就业份额变动观测也能得到类似的看法。从潜在增长率与非农劳动力就业份额变动之间存在同步关系的视角看,2004到2006年间中国的增长通胀黄金组合是由于农业就业份额大幅度下降,非农就业大幅度增加。而伴随着非农就业增长率的下降,2007年的更高经济增长速度其实是通胀推动的。事实上,在2004到2006年间,农业就业人数平均每年减少1330万,非农就业人数平均每年增加1930万。

  为更准确的得到GDP趋势,有些学者考虑用通货膨胀率、利率及就业变量来解释GDP或工业生产的水平和增长率。他们定义了两种GDP趋势。一是假定就业如实际过程,而通货膨胀率和利率为常数(等于样本均值或长期趋势),由此得到的GDP水平称为消除通胀率波动影响的GDP水平,或者短期潜在生产水平。二是假定总就业即劳动力供给如实际过程,而通货膨胀率和利率等于长期趋势,就业再农业和非农业之间的分配比例等于其长期趋势,由此达到的GDP水平为长期潜在生产水平。

  根据计量估计结果,GDP对真实利率的弹性为-0.257。这样就可推出短期潜在增长率。推算显示,从2006年到2010年,GDP短期潜在生产率从12.0%下降到9.6%,平均每年下降约0.4个百分点。如果未来GDP增长速度以这样一个速度下降的话,对全球商品价格就直接是一个负面影响。不过这还没有剔除非农就业份额的波动。从剔除非农就业份额的波动得到的长期潜在增长率看,2005、2006年在10%左右,2010年为9.5%,变化很小。一种可能是目前的潜在增长率没有太大问题。也就是说,目前正好是周期性波动的周期性低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