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生如何才能登堂入户?


  结合新医改推进,针对上海人口老龄化特点和优质医疗资源相对短缺的特点,上海今后将全面推行建立家庭医生制度,每位医生管理2000—3000人,并逐步实行家庭医生首诊制。

  由徐汇区枫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首创的户籍制家庭医生模式,已经在长宁、闸北、闵行和浦东新区逐步推广,今后将向全市推广,让更多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当好社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

  家庭医生定位是不仅提供基本的看病服务,更是“健康管家”,具体服务内容包括慢性病管理、传染病管理、新生儿管理、居民健康教育、敦促孕产妇检查、突发病跟踪等,以帮助社区居民养成健康生活方式,不生病或少生病。

  家庭医生其实在十年前就已经出现,但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原因之一是原来医保制度设计中无法把家庭医生提供的健康管理和咨询服务纳入付费范围,而人均公共卫生经费也没有及时弥补这一服务支付缺口。虽然在过去几年社区卫生服务收支两条线的改革中,这一服务补偿问题得到了很大的解决,但是在家庭医生服务的供需双方一些障碍性问题依然如故,只有正视这些问题,提出有效的措施加以改变,才能使设计意图良好的家庭医生制度奏效。

  首先,健康作为不同人群的需求而言是多层次、多元化的,而作为基本医疗服务的家庭医生只能满足基本人群的普遍化的基本需求,因此,从目前来看家庭医生主要服务对象是独居老人、残疾人等寻常百姓,对于其他人群还缺乏吸引人。

  其次,家庭医生要成为健康管家得到居民的信赖,最重要的是医疗服务技术、敬业和责任心、主观能动性和服务技巧,而目前的社区医生还无法担当此任。缺乏大批的、高素质的全科医生,家庭医生制度就很难走出试点。

  再者,大众化、普及化的家庭医生与目前日趋私密化、原子化、个体化的社会氛围及其发展趋势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家庭医生自试行以来,始终面临无法如愿登门入户的窘境;尤其是在目前骚乱性、欺诈性的信息满天飞的情况下,绝大部分不太光顾社区医院的普通人,更是会警觉于“非常陌生”的、由社区医生转变的“家庭医生”。

  这次新提出了家庭医生必须具备的两个功能,一是提供基本医疗,避免病人小病跑三甲医院就诊,可节约医疗资源;还帮助居民预防疾病的发生,为病人制订治疗康复方案,用电话、短信和上门的方式实施精细化管理。二要为社区居民指出一条正确就医的路径,帮病人安排看病、协调到其他医院治疗。这就需要把家庭医生制度融入更大的医疗制度技术平台中,在长宁区,华山医院、华东医院等三甲医院,以及区域内一批二级医院和特色专科、预防保健机构,都进入这张网络,由各医院的专家组与社区卫生中心结对签约,通畅转诊渠道。这些功能发挥还是离不开医生自身素质和服务水平的提升,尚需时日。

  在新的设计中,还提到家庭医生责任考核工作由卫生局来实施。在以往社区卫生服务收支两条线实践中,各医院和区卫生局形成了一些个人考核和团队考核的指标和方法,但存在激励效应和有效性问题。在公共制度前提下作为公共产品的家庭医生服务,其考核的设计免不了“一刀切”的平均化,而这恰恰与家庭医生需要在提供精细化、个性化服务中得以推广的要求是相背离的,光靠已经提到的精细化管理和背靠大医院平台还是不够的。要知道,国外家庭医生制度对应的是医生个体或医生团体,通过针对医生个人或团体支付补偿的方法直接进行激励,而不是象我们目前这样经过“医院”这一中介设计制度的,因此家庭医生要发挥效应的关键还是围绕医生本人这一核心要素来展开,让医生有足够的耐心和积极性破除掉进不了门、提供不了有效服务的窘境,排除障碍登堂入户,以自己的实力和耐心提供百姓需要的健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