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也别掐了,状元去港大了


  大学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学校还在,学生没了。这或将成为十几年后中国高校必须面对的现实,但中国大学貌似还活不明白,在优质生源逐渐流向海外之时,我们却窝里斗的正热闹。

  自清末民初起,出国留洋就是中国知识分子莫大的愿望,推动中国近代政治经济发展的杰出人才大多都有留洋背景,这条“崇洋媚外”的历史轨迹建国后也未曾间断,然留洋者毕竟少数,笔者认为将优秀学子挡在国内不外乎三关:一为经济关,海外留学动辄几十万的学费并非中国大多数家庭可承受;二为语言关,尤其对英语较差的理工科学生而言,直接决定其是否能申请西方学校;三为思想关,子曰“父母在不远游”,考虑到独生子女政策和儒家思想的复兴,一方面出于思念或担心安全问题,父母不舍得让唯一的儿女出国,另一方面独生子女恋家情绪高,也未见得会主动出国。

  但随着中国社会的高速发展,笔者认为这三关在不久的将来都将被突破。首先,政府改革已向民生倾斜,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成为重要目标,一方面家庭可支配收入增长,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购买力逐渐增强,再加之近年来银行对留学贷款的青睐,综上因素,中国将有更多家庭能负担子女留学费用;其次,由于新一代父母的学历普遍提高且更加重视子女教育,“90后”、“千禧后”从咿咿学语伊始就接触西语,其英语水平将超过目前中学生水平(中学英语教材难度逐渐提升是最好的证明),语言关也将被突破;最后,“70后”、“80后”将成为社会中坚力量,他们接触较多的西方文化,思想较为开放,中国传统家庭观念或将继续淡化,会有更多父母鼓励子女留学。

  综上所言,一旦这三关被突破,大批优秀高中生将流向国外读书,虽然国内高校也偶有进入全球百强高校名单,但相较于西方优越的学术氛围、生活环境、就业前景等,国内高校的吸引力将变得越来越低,即使北大、清华等一流学府也难免“失生”。

  目前国内不少高校为争夺生源掐架,复旦与交大唇枪舌剑互不相让,细看媒体报道堪比谍战片,与此同时,学术抄袭、教授雇凶、大学冠名、校友财富榜等被媒体炒得火热,高校新闻娱乐化、暴力化,处在改革暴风眼中的南科大更是内忧外患、如履薄冰,在如此环境中国内高校又岂能解答“钱学森之问”。这就如同在欧美国家忙于品牌研发和技术升级之时,国内部分企业还在为争夺国内市场份额斗的昏天黑地,而等到中国履行WT0规则放开市场后,这些闹腾的厉害的企业很可能会因质量低服务差而歇菜。

  以上所言并非危言耸听。2011中国教育在线发布《2011年高招调查报告》称,由于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全国高考生源开始全面下降,最近两年累计下降了200万,并呈现速度加快趋势。而国内高校2011年该考招生计划仍然继续扩大,研究生招生人数也开始“井喷”。这一正一反、一增一减的最终结果将如某媒体所预言:部分高校将面临破产。由此笔者也可预测,中国优秀高中生会随着上述三关的突破而出现大幅外流,届时高素质人才流失和生源不足将围攻国内高校,大学教育或将失去活力,进而大学运营危机、银行信贷危机等或将陆续显现。

  高等教育已处内忧外患之年,国内高校必须慎思如何提高教育质量以吸引即将离去的优秀人才,而不是窝在家里掐架,给全社会看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