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统计局8月9日发布的数据,2011年7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6.5%,环比上涨0.5%。同时,7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7.5%,环比持平。此前,市场对7月CPI同比涨幅的预期中值为6.3%,PPI则为7.3%。从结果上看,两个数据都略高于预期。但由于大部分机构对CPI的预测值都落在6.3%-6.5%的区间,这一结果不算太出人意料。从8月9日的市场反应看,在CPI和PPI数据公布后,A股市场仍一路反弹,最终,上证指数收复2500点,在早盘大幅低开的情况下仅微跌了0.03%。
在我们看来,7月通胀数据继续走高,可能是受到以下三个因素的推动。第一,暑期旅游市场的火热带动非食品价格环比上涨。6月份,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环比持平,但到了7月,该类价格环比涨幅达0.6%,拉动CPI环比涨幅接近0.1个百分点。第二,大宗商品,特别是有色金属价格,在7月迎来一轮强劲反弹。伦敦期铜从6月底9000美元左右快速攀升,7月中旬一度达到9800美元,升幅近10%,伦敦期铝7月也录得最高逾5%的升幅。纽约原油期货价格7月份大多在94-100美元的区间交投。这使得原材料购进价格再度上涨。在7月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中,有色金属材料类价格环比上涨1.3%。这将增加产品提价压力。第三,价格管制解除后的补涨因素。国家发改委于今年4月开始的对下游行业的非正式价格干预大部分于上半年末结束。由此,一些下游产品有补涨的冲动。但要注意的是,由于在二季度许多行业已实现了或明或暗的价格上涨(比如改变产品规格、容量等),而且下游行业通常竞争激烈,因此三季度进一步补涨的空间有限。
从上述分析可看出,第一项、第三项属于短期因素,有望在七八月后明显消退。而第二项,取决于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的价格波动。从7月底开始,全球商品市场和股票市场出现了一轮大幅下跌。到8月9日,伦敦期铜已跌破9000美元,纽约期油更是跌至80美元附近。考虑到欧美央行随后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的可能性较大,大宗商品市场有望随之止跌企稳。但要在短期内超越7月的价格水平可能性较小。因此,通胀于三季度见顶的可能性仍然较大。
在此过程中,国内的货币政策可能发生小幅调整。一方面,由于G7和G20都承诺将采取必要措施保持金融市场稳定,中国不太可能在主要经济体都倾向于放松的情况下“大唱反调”。另一方面,美欧若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将在事实上部分削弱国内紧缩政策的效力,2010年下半年外汇占款迅速上升的局面可能重演。因此,国内货币政策更需要把握平衡。既要保持一定的紧缩力度,又要不伤及市场稳定和市场信心。我们认为,目前的情况不足以大幅放松货币政策,更没有必要推出类似2008年的大规模刺激计划。国内通胀形势的发展虽不至于失控,但不可掉以轻心,稳健的货币政策仍需坚持。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7月CPI同比涨幅创出新高,环比也有所扩大,令通胀形势趋于复杂。不过,考虑到驱动7月通胀走高的因素多不具备可持续性,且大宗商品市场在大跌之后暂难恢复元气,三季度通胀见顶的可能性仍较大。在此期间,中国虽要配合G20稳定市场信心,但货币政策保持稳健仍是必要的。
应对国际金融市场动荡需以稳健为主
评论
1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