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地产有霸权吗?


  地产霸权的说法易为人们接受,是因为土地最初都是“霸”来的。

  上帝制造土地,却没有划界分配。近水而肥沃的土地必然引起争夺,由强者得之。霸地成功全靠领袖,故土地全属领袖所有。外国也一样。领袖自己称王,然后把部分土地赐封给在霸地战争中的功臣,余下的就让自己的子民耕种,每年交租。

  初时,人少地多,无人耕种的地就成为公地,人民平时可自由放牧,贵族可以打猎休闲。后来,人口增加,生产力上升,土地就越来越有价值。在欧洲,曾经因此出现了“圈地运动”。

  在这种情况下,封建统治者不得不介入以稳定局势。统治者开始意识到,必须制定适当法律,有效地管理好土地的业权。一切有关土地的权益,都得有白纸黑字的法律文件,清楚说明业权的来源,如赐封、承继、购买、租赁、抵偿等。

  所有土地使用者,都有某种形式的土地来源。私有产权的出现,令市场经济的效益大大发挥,人类今天的繁荣亦拜此所赐。

  香港地产商的财富,基本上都是遵循这套游戏规则而得来的。但地产商在香港是不得人心的。这是高地价的环境使然,地产商其实与一般的商人无异,在社会上尽量去经营赚钱罢了。

  香港的楼价贵,是因为土地供应少,而市场上亦确有足够的人买得起。愿者上钩,价高者得,是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买卖其他商品也是一样。相反,若是有人企图以非市场力量,迫使地产商按他们的意愿定价,这才是霸道。

  若非供应有限,地产商卖楼的时候怎么可以这样霸道?要客人打定本票,才可以看示范单位。全世界除了香港,没有一个地方会半夜三更卖楼;买千万豪宅的买家,也得乖乖地排队等候。地产商是奇货可居,才可以吊起来卖。若是土地供应充足,新楼陆续落成,之前的尾盘又未清的话,地产商一定会有不同的态度。

  然而,土地供应并非操控在地产商手里。在董建华年代土地供应多的时候,地产商蚀本也得卖楼,定价比现在的居屋尾盘还要低,可见地产商并没有操控楼价的能力。

  有批评者指地产商为抬高楼价,楼宇建好也不出售。这其实只是个别地产商的做法。整体而言,香港的楼花市场比全球大部分地方都要活跃,大部分楼盘都在落成前已卖出。地产商并没有刻意捂盘,高价而售。真正的情况是预售证未批出,已有客户想高价预订,令地产商可分批加推,越卖越高。

  在这种情况下,小量新盘皆让社会上最富裕的阶层吸纳,广大小市民只能望楼兴叹,觉得自己连置业机会也被剥夺了。尤其是年轻人,他们觉得自己读完了大学,从事的也算是专业工作,没有理由连自置居所的能力也没有。他们觉得社会对他们不公平,并把一切不公平现象都归咎为地产霸权作祟。

  现实却是,在香港人人都得在高地价环境下生活,人人都得为高地价付出代价。当通货膨胀时,大家就很容易忽略了货币流通因素所造成的影响,而简单地把它归咎为地产霸权贪得无厌拼命加租的结果。

  不少商户觉得不管自己经营得怎样出色,辛辛苦苦得来的利润,最终都得以租金的形式奉献给地产商。稍有抗拒,不愿轻易就范,地产商就可以拒绝出租,那就只好结业,或者被迫迁往次一级的地区。他们觉得他们做生意的机会和利润都被地产商“霸”了。

  然而,不只是大地产商在谈判租金时会争取最大利益,小业主也一样。任何商业上的讨价还价,都是取决于供求形势,而不是抽象的公义。当有其他租客愿意出更高的租金时,怎可期望业主舍贵租取平租呢?如果社会觉得这种做法不妥的话,其错就不是错在地产商,而是资本主义制度。

  现时社会舆论都倾向于把问题简单化,把矛头指向地产商。这并非对症下药。如果因而迫使政府推行一些不恰当的政策,反而会衍生更多的问题,吃苦的还不是处于弱势的社群?因此,我不赞成把一切都归咎地产霸权,而不去面对问题的根本。

  香港地产商的地都是以真金白银买回来的,并无“霸”的成分;若有人想靠人多势众,声大夹恶,以低于市价的方式,获得土地上的权益,这才是霸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