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前财政政策下中小企业的诉求


  2011年,世界各国继续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也是中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一年。中国经济在继续保持增长的同时,经济运行中一些日积月累的问题和短时期问题相互交织,体制性矛盾和结构性问题叠加在一起,加大了宏观调控的难度。从半年多紧缩财政政策实施来看,取得了一些积极的因素,但是我们不能不关注一些依旧存在的明显问题。紧缩的财政政策影响最明显的是对房地产行业的“捆绑”,抑制通货膨胀,稳定商品的物价,这方面还不是很明显。最直接的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骤然艰难,这就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出了挑战。

  全国中小企业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分别占总量的60%、57%和40%,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今年全国两会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努力优化中小企业政策环境、服务环境和融资环境,实现其又好又快发展。但是,目前我国经济状况比较复杂,紧缩的财政政策,已经不能成为“灵丹妙药”,由于中国是进口大国,进口性通货膨胀已经不能不引起高度重视,加之输入性投资和货币的国际化增强,国内通货膨胀压力依旧严峻。对中小企业来说,生产成本不断提高,直接给中小型企业,特别是制造型企业带来很大的压力。加之,政府机构及国有企事业单位增长工资,与之相对应的企业,却无形中也必须提高工资水平,加之很多务工人员逃离城市,出现局部“用工荒”,这些都无形中增加了中小企业的成本压力。

  而另一方面,国家的紧缩政策,连续加大调控力度,银行储备金率不断提高,造成融资难,一方面成本上升,一方面融资困难,中小企业的困境可想而知。而我们的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一直是嗤之以鼻,而垂青一些投资机构,造成很多企业通过民间形式融资,背负高额利息,可以说是变相高利贷。这种融资方式,带有严重的畸形。

  “十二五”规划,提出关注民生,还富于民,其它的形式我们暂且不去讨论,单工资一项,仅仅依靠提高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人员工资,存在明显的不足。上文提到,中小企业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而如何让这75%的就业人员也富,是必须考虑的因素之一。而他们富必须要让中小企业良性发展,保障中小企业的生存,而这一块,正是目前我国所薄弱的环节。笔者一直认为,中国未来的经济希望在中小企业,因为中小企业承载着最多的就业责任,保证着最多的人员生存,是中国经济稳定的土壤。

  由以上可以看出,当前最为紧迫的是要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这项工作必须面对,不可回避,而且尽快落实,建立起对中小企业发展长效的保障机制,落到实处,同时加大监管和规范力度。这是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必须要面对的现实,同时也是还富于民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目前,虽然中央也出台了很多积极的扶持中小企业的政策和办法,但是效果并不明显,而且并没有真正落实到中小企业发展中。6月7日,银监会下发了《关于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改进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通知》,要求商业银行适度提高小企业不良贷款比率容忍度,已在让金融资源更多地向小企业倾斜,以缓解当前一些企业出现的“钱荒”现象,被业界称为“银十条”,却仅仅是个框架政策。

  据全国工商联调查,规模以下的小企业90%没有与金融机构发生任何借贷关系,微小企业95%没有与金融机构发生借贷关系,因为这些真正缺钱的企业缺少抵押物,找不到担保人,也就不符合银行贷款条件。而早在1999年就向政府提出成立担保机构的要求,发展到今天,很多担保机构直接成了“高利贷机构”,效果还是没有实现预期。民间资本参与中小企业投资,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却不能可持续,存在不稳定,风险性高等。近几年,助推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反而是外国风投机构,为中国中小企业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助推力量,与银行相比,风投具有明显的优势,但是不可回避的是,风投也并不是“救世主”,除了获取高额回报,也具有极大的有限性。

  通过以上可见,我们不能不尽早面对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困境,早日出台长期有效的保障机制,形成对中小企业完善的评级、信用、风险等评估机制,给予各方面有力支持,使中小企业这支“轻骑兵”不断给力中国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