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难是因为企业自身不理性


  珠三角中小企业目前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跟全国各地的情况有高度相似性,根本问题在于,地方政府与企业家们误读了“十二五”规划经济结构调整的含义,放弃了原有的基础制造业,转而去追求所谓高精尖的产业,最终导致竞争的失败。

  实际上,经济结构调整不是结构转型,而是结构扩展,是企业在原有的基础上做强品牌,做强技术的过程。

  我认为,增长模式和发展模式的转变不等于经济结构马上就要调整,同时,一个经济体的结构不是你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而是由这个经济体各种生产要素的质量、数量所决定的。

  所以,当我们70%的劳动力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体制上、制度上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资本市场、融资渠道还没有打通的情况下,我们不能看别人在做高新产业,自己也马上去做高新产业。

  值得一提的是,当前学界开始讨论,中国会不会掉入“中等收入陷阱”?什么叫“中等收入陷阱”?就是你的工资一下子高了,但低端产品竞争不过印度、越南、印度尼西亚,而你又没有能力和要素积累,包括教育发展、体制改革等能支撑你去做高端产业。

  为什么要调整劳动收入结构,调整地区差距,建设基础设施,本质上都是为了使我们一些产业可以从沿海地区转移到中西部,特别是中部成本相对较便宜的地区,那个地方还继续有竞争力。从理论上来看,经济结构调整的前提,是要素结构的调整。

  中国还没有实现工业化的第一阶段,还有30%多的农民没有转移出来(一个国家要剩余10%左右的农民,才算完成工业化的第一阶段),同时,工业化过程中转移出来的70%的农民能当的就是生产皮鞋和袜子的工人,而不是电脑工程师、金融操盘手。但与此同时,中国十三四亿人的庞大消费,也注定了皮鞋和袜子拥有广阔的市场。这是我们当前的要素结构。从这一结构出发,就可以看出唱衰制造业、唱衰中低端服务业、唱衰劳动密集型产业等论调的错误所在。

  由此看来,关键问题并不在于产品是高端还是低端,而在于有没有市场。

  事实上,中国在今后几十年市场增长的主要部分,不是高新科技产品,而是一般制造业产品,这也是中国的发展潜力所在。在中国,只有做不好的企业,没有发展前途不佳的产业。这从到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公司就能看出来,多数并不是高新技术产业,连洗脚店、火锅店都能上市。所以,重要的是专业化、专注的积累,一个世界级品牌不是随便就能做出来的,而是需要时间的积累。

  我认为,本轮企业融资难及其可能引发的倒闭潮,很大程度上源自企业自身的不理性的转产。

  过去这些年包括一些学者和媒体唱衰制造业,鼓吹结构转型,一说增长方式转型就变成转产,企业家也开始瞧不起自己做的皮鞋和袜子,开始三心二意,东张西望。别的不会做,就做股市、楼市,于是,资金转移了,精力转移了,好不容易过去一二十年积累起来的核心竞争力,因为转产被放弃,到一个自己完全没有竞争力的领域里去玩,你能不倒闭吗?

  从企业自身来看,融资难,说白了是企业对结构调整误读导致的,是资金套在股市、楼市出不来的直接后果。从国家政策来看,银行现在紧缩,贷款减少,这是客观条件的变化,本来银行就只解决短期流动资金问题,不提供长期发展资金。中小企业的发展,最重要的资金来源应该是直接融资,即股权融资,这才是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长远投资,是最重要的融资渠道。

  从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的角度来讲,进一步发展并如何做大做强,这恐怕得尽快提上议程了。怎么利用投资资金、怎么利用PE基金、怎么利用直接融资的渠道更好地发展自己,这值得思考。

  比如是否可以借助国有资本,让国有资本也来投资,但基本的管理机制是民营的,发展方式还是一种资本市场,而不是政府主导?这种方式对民营企业发展也是新的推动力。

  我一直提倡一件事这么多国有资产怎么用才更好?那就是搭民营企业的便车,搭私募股权基金投资的便车。私募基金要求有回报,就要对企业进行调研,而国有企业有这么多资产没人做研究,也没有那么大的基地做研究,于是可以搭民营的便车,投入30%的股份,就可能分得红利。国有资产的运行可以采取这种办法,这样使得国有资本可以发展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