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教育产业化”风靡教育界和经济界,不少人憧憬着教育这块“大蛋糕”的美妙滋味。时间不长,教育是否是块“蛋糕”,这本身就引起了人们的怀疑。“教育产业化”,这实在是颇为奇特的五个字,有人追捧,有人咒骂;有人全盘否定,有人奉为圭臬。
今年10月底,2004年亚洲大学校长论坛在上海举行。与会一些外国著名高等学府的校长和负责人,纷纷对教育产业化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到底,教育可以“产业化”吗?
教育就是教育
韩国高丽大学校长
日本茨城大学校长
“我不赞同‘教育产业化’。”日本亚细亚大学国际交流委员长容应萸开门见山地说。
容应萸是“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的曾侄孙女,深谙教育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她说:“教育就是教育,教育就是培养人才!”
高丽大学是一所在韩国高校中排名第三的著名私立学府,这个学校的副校长表时烈听了翻译的话以后,想了很久,然后犹犹豫豫地说:“教育产业化?我没听过。我不懂这个概念。”
在国内一些政府官员与学校校长看来,教育产业化就是教育投资应该产生利润,也就是说,教育应该成为一项赚钱的行业。
新加坡国立大学副校长卢耀群对此表示,好的大学必须平衡“社会责任”和“赚钱”的关系,真正世界一流的大学,不应该是充满商业气息的。在新加坡国立大学,75%的办学经费来自政府,25%来自学费,相当充裕。这一点其实很重要,可以保证大学不会过度商业化。未来这个比例可能改变一点,我们会将政府拨款减少到60%,从社会和企业赞助吸纳10%,自己赚5%,商业成份在大学机构中不能没有,但也不能泛滥,不能让大学弥漫唯利是图的商业气息。
他强调说:“毕竟,大学首先是培养人才、孕育思想和创造发明的机构。”
教育产业化中的“教育”与“产业”要分开
也有一些大学校长认同教育产业化,不过他们表示:教育产业化中的“教育”与“产业”要分开。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副校长林文钦说,新加坡要想成为整个区域的枢纽,“教育产业化”是其中一项战略。他解释说,新加坡的教育产业化,就是吸引外籍学生到新加坡来读书,“这样可以增加国家收入,就像旅游业一样。”
新加坡虽然是个小国,但大学教育在国际上很有吸引力,就连许多欧美学生都来新加坡读本科。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本科学生的外国留学生比例均达到20%,这也政府规定吸引留学生的最高比例。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研究生部,外国留学生比例高达60%之多,而且以中国留学生人数最多。
在新加坡上学,学费不菲。林文钦说,在南洋理工大学,一个本科生每年的学费是5000美元,这是政府补贴后的数字,外国留学生如果要享受这个学费,毕业生需要在新加坡工作3年,如果毕业后不在新加坡工作,一个外国留学生每年的学费为14000美元。
不过,林文钦告诉记者,在新加坡,“教育产业化”是由另外一个政府部门--贸工部去推动的,跟教育部门没关系--教育部门要做的,是培养人才、创立顶尖的世界级大学。
“新加坡的大学是由教育部门来管理的,但是教育产业化是由贸工部来管,比如外国大学在新加坡设立分校、教育产业化的一些活动,由贸工部分管,教育部门只管教学。”林文钦说。
他强调说:新加坡政府对教育与教育产业化都鼓励,但是分得很清楚,“如果两个混在一起,会造成不良的后果。”
外国大学的“教授公司”
在中国,“教育产业化”在大学的典型体现,就是“校办企业”、“教授公司”的出现。不少大学都出现过教授兼职做老板而无心教学、科研的现象,一所高校还因此发生过“博士生炒导师”事件。
“新加坡南洋大学开公司吗?”面对记者这个问题,南洋理工大学副校长林文钦的回答是肯定的,但他同时又说,在新加坡,教授是不能兼职的,也就是说:不能一边教学、研究,一边做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