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别人活着的人


 
                                                                                       为别人活着的人
                                                                         ----追记陕西省优秀人民调解员赵宗德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在今年4月29日中午凤翔县司法行政系统为基层人民调解员赵宗德举行的悼念活动中,参加悼念活动的300多名干部群众,看了赵宗德的居住环境,听了赵宗德的感人事迹,都禁不住潜然泪下。
        从那天起,赵宗德执着的敬业精神和热心服务乡村邻里的英雄壮举迅速在全县乡村广为流传。
                                                                          受父亲的影响,他爱上了人民调解这一行
        赵宗德生于1950年2月,家住凤翔县城关镇西街村5组,是已故全国人民调解工作先进个人赵崇亮先生的长子。
上世纪六十年代发生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赵宗德作为老三届学生中的一员,初中毕业后就回村参加了生产劳动。那时他的父亲赵崇亮因为人正派、处事公道而在方圆成了调解矛盾纠纷的有名人士,后来还一度时期担任了凤翔县法院的人民陪审员和西街村的人民调解员,1991年他的父亲赵崇亮因工作突出被司法部授予人民调解工作先进个人。
受父亲的影响,赵宗德深深爱上了人民调解这件工作。虽然他知道人民调解是件出力不讨好、不领一分钱报酬的苦差事。但他从父亲成功调处一件件矛盾纠纷的喜悦中、从一对对矛盾纠纷当事人化干戈为玉帛后的言谢声中,他体会到了人民调解工作对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更坚定了他为人民调解工作奋斗终生的信念。*客人来了,赵宗德一边忙着端茶倒水,一边认真学习和聆听父亲调解矛盾纠纷的方法和技巧。渐渐地,赵宗德也成了父亲赵崇亮调解工作上的得力助手,他常常和父亲一道热心为村民纠纷和慕名而来的乡邻出主意、想办法,耐心帮助他们化解矛盾纠纷。
        1997年,赵宗德的父亲离开人世。他遵循父训,独当一面,成了西街村5组的人民调解员。
         赵宗德深知打铁先要自身硬的道理。担任没有一分钱报酬的人民调解员以来,他结合一件件案例,认真学习《宪法》、《婚姻法》、《继承法》、《民法通则》和人民调解条例等法律法规,认真听广播、看报纸电视,学习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不断使自己的法律水平和调解能力得到了提高。
        赵宗德热爱人民调解工作,认真化解每一件矛盾纠纷,常常是风里来雨里去。十几年时间里,他不仅没有领过一分钱的报酬,却时常从本来就很拮据的家里拿出30元、50元,悄悄做着扶贫助困的善事。他敢为人先,敢于同封建迷信
思想做斗争,为西街村和全县推行殡葬制度改革树立了榜样。当年,他安葬父亲时按照父亲的遗言火葬了父亲,生前他又当着兄弟的面再三交待老伴,他百年之后也要实行火葬。如今按照他的遗愿,他的家人用火葬的方式安葬了他。
                                                                化解矛盾纠纷,他倾注了自己全部的精力
        农村人民调解员虽则是一个不拿一分钱报酬的编外人员,但赵宗德却把工作看得极为重要,他常说群众利益无小事。因而,不论是大至人命关天还是小至鸡毛蒜皮的事,他都认真负责,热心化解。10多年来他走千家万户,说千言万语,成功化解400多起矛盾纠纷,调解率、成功率达到97%。在他苦口婆心的化解下,32对兄弟姐妹尽释前嫌,27个濒临破碎的家庭重归于好,13对冤家对头握手言欢,17对婆媳和睦相处,13起怒目想向、剑拔弩张的邻里纠纷得到平息。
         2007年秋季的一天,邻村一位赵姓兄弟俩为赡养父母亲之事,俩人发生了争执,他们的母亲找到了赵宗德的家里诉说了苦衷,赵宗德安慰完老人后,跟随老人一起来到了赵家。问明情况后,他严厉批评了赵家兄弟的错误做法,然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向赵家兄弟讲述了一些赡养老人的感人事迹和不孝敬老人的犯罪事例,并反复向两兄弟讲述赡养老人是每个儿女应尽的义务,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道理。赵性兄弟俩听后深受教育,当场表示改正不孝敬父母的错误做法。从此,赵家兄弟俩对父母亲从衣食住行上更是无微不至的照顾、关心,现在两位老人过着健康幸福的生活。
        赵宗德爱上调解这项工作一干就是10几年。这些年里无论白天黑夜、刮风下雨,哪里有矛盾纠纷哪里便就有他的身影,他的足迹踏遍了城关镇乃至邻乡的村村组组,街头巷尾。这些年,他成了村上有名的大忙人,吃饭时有人在旁边等着,外出时家中有人候着,就连在路上他也时不时被人挡住诉说家长里短……
        2009年9月的一天,西街村四组村民李某在被五组村民王某雇去为别人拆房时,不慎被倒下的土墙塌死,在李某后事处理上,其家属和王某为人民价赔偿讨价还价时间长达一周时间未果,李某的亲属准备聚众闹事以给对方压力,甚至有人提出把死者拉到王家,王家闻讯后也纠集亲属准备对策。眼看着矛盾将要激化,眼看着一场群体性械斗将要发生,赵宗德得知此事后,赶快找到了李某家属,了解事态进展情况,耐心进行开导,向李某家人客观求是的分析了王某家
在赔偿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接着他又跑到王家向他们讲述了李家失去亲人的痛苦。在赵宗德来回的奔跑和说服感化下,双方最终达成了赔偿协议,死者也尽快得到了安葬。
                                                              十多年如一日,他亏欠了家人幸福了千万家
       “调解苦,调解难,没有能耐的人当不了调解员”。调解工作中的酸甜苦辣和调解工作的难度之大人们是可想而知的,而赵宗德为调解工作的付出和家人们跟他所受的疾苦又有几个人知道?别的人家都住上了楼房,过上了都市化的生活,而他家仍然住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土木结构的瓦房子里面。他的子女们也挺懂事的,幼年时看到了别人家的孩子穿上了崭新衣裳、别人家住上了高楼大厦、添置了彩电冰箱、购买了高档家具,也从未吵着闹着向父亲要,也从未在生活上与别人家攀比,总是和妈妈一道在行动上支持着赵宗德热爱的人民调解工作。
         如今,赵宗德不在人世间了,他在人们中留下了很好的口碑,而给家人们连一件像样的家具都没有下,甚至走时连一句话都没有留。他家的居住环境是全村最差的,居住房屋是全村最古老的,他家的房子地面潮湿,房内没有像样的家具,只有一张旧钢丝床、一个老式方桌、一对旧沙发和一台旧电视机。提起赵宗德,他的老伴谷秋玲哽咽着说:“自我十九岁嫁到赵家,他这个人根本就没有家的概念,常常为别人家的事没日没夜的跑,有时连饭都吃不在时间上,别人家鸡毛蒜皮的矛盾纠纷再小都一一过问,自己家里的事再大也很少过问。他这个人来人世上好像是为别人而活着。”埋怨声中流露出的则是更多的是对赵宗德的思念。
         赵宗德家住凤翔县城南大街的繁华地段,按他家的地理位置和他的能力,他家的境况绝对不是目前这个样子。他也曾经说过,“按我的能力,只要发挥临街优势搞点经营,我们的家境绝对不是现在这个样子。可回头又想这调解工作也要有人来干,乡亲邻里矛盾纠纷也要有人来调解。只要苦了我一家换来千万家的幸福,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
         的确是这样的,十多年里,赵宗德一门心思扑在调解工作上,几乎从未过问家里的油盐酱醋。几年前,儿子因企业
效益差而成了一名失业工人,他没有找人解决,儿子到了娶妻生子的年龄他也顾不上过问。可对于乡亲之间的矛盾纠纷和乡邻们的红白喜事,只要来找他,不管闲忙和自己身体状况他都是有求必应,甚至是主动上门服务。久而久之,他就成了矛盾纠纷的“灭火器”、红白喜事的“大总管”。
        由于调解工作的特殊性,十多年来,赵宗德几乎没有睡过一次安稳觉,吃过一次正点饭,他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家人多次催他去医院治疗。今年4月下旬的一天,他去医院看病,医生让他住院治疗,并为他开具了住院单,可他听说本组一方姓老汉因病去世的消息后,瞒着家人把住院单装进衣兜里面回了家,等帮着方家人安葬完方老汉再去住院。4月24日,赵宗德一整天在方家忙里忙外,跑前跑后。傍晚前后,由于劳累过度,心脏病突发,他没有和跟他相濡以沫的老伴说上一句话,他的子女们也没有见得上他一面,赵宗德就永远离开了他热爱的人民调解工作岗位。
        言者潜潜泪,闻者戚戚然。赵宗德将自己崇高的人格魅力,深深的蕴藏在平凡的人民调解工作之中。他也赢得了人们对他崇高的敬意和好评。2003年被凤翔县授予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工作者,2006被被评为凤翔县“十大”优秀人民调解员和宝鸡市优秀治安中心户长,2007年被评为陕西省优秀人民调解员。
        人生苦短,生命如斯。赵宗德离我们而去了,望着他的遗像、捧着从他衣兜里拿出的住院单,更多的引起人们是对他的思念,大家都说赵宗德走的太
突然了,他将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