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chcrunch:社交网络悖论 好友多交流少


  多年来,我们与网络在线好友的交流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几何时,我们在同一个网站上的好友很少(不管是线上朋友和线下朋友),这使得大家可以通过互联网与好友联系,并查看他们做了哪些活动。作为一个充满陌生人的世界,互联网曾经有些吓人,但突然间我们开始用友好的姿态来探索这个世界。当然,我们的大多数朋友都不在线,或至少不是使用同一家网站,但是熟悉的感觉让人欣慰,能看到少数几个朋友的活动也促使我们去寻找新的内容和新的朋友。

  我们爱上了这些社交网站,因为它们让我们觉得外面有很多与我们相似的人,与我们谈得来得人和与我们有共同体验的人。但是其中有些网络,特别是Facebook和Twitter,开始出现爆炸式增长。Facebook促进了一种文化规范:我们可以把认识的人都加为“好友”。突然之间我们所到之处都有成堆的好友。由于有过和少数几个朋友共享经历的体验,所以逻辑告诉我们更多的在线好友可以使这种体验更加丰富,但事实并非如此。

  与之相反,另一种新的趋势产生了:我们并不十分注意我们的在线好友在干什么。以Twitter为例。对于早期用户来说,Twitter是一个谈论技术的伟大地方。就在不久之前,Twitter上的用户数刚刚好,你可以阅读信息流中的每条信息。

  但是随着Twitter人口变得越发稠密,人们发现上面他们认识的和喜欢的人更多了,阅读他们发出的所有信息变成了不可能的任务。当然这种情况要基于一个前提:你在Facebook和Twitter上真的有许多朋友,你真的关心他们在说什么。

  例如Flipboard就强调它可以与你分享好朋友在Facebook和Twitter上发出的精华帖。这些公司,甚至是Facebook的“动态消息”(news feed)都在帮助我们处理这种与朋友失联的状况,原因反倒是我们的联系太多了,不断拓展的网络造成了信息的大泛滥,这些公司的服务则对信息进行分类整理。

  这就是社交网络的悖论,没有人愿意承认:随着网络的规模增大,我们的社交能力正在减弱。

  像其他东西一样,网络和网络上的信息流也遵循供求规律。随着规模增长,网络上的照片和规模数也开始增长,但每个的能见度却开始下降。

  这也许能说明对新产品的兴奋程度。当较小一批人使用一种工具,比如Foursquare,我们可以追寻好友的位置和下落。在一个较小范围内,知道这类信息,并期望其他人也看到这类信息使得我们之间产生了小小的秘密,这让早期的Twitter用户感到非常神奇。但是随着好友人数增加,特别是超过神奇的邓巴数(指能与某个人维持紧密人际关系的人数上限)150人后,魔力就逐渐消退。在这个规模,我们无法轻易的确定每个人的行踪。当我们的关系数超过150,一切都显而易见,真实的交流消耗了我们本已有限的网络交流能力。

  以前的网络探险家和叛逆者社区变成了Foursquare签到等毫无意义的大派对,标签功能也出现滥用。在这些网络上建立社会关系成了神话,网络上有的只有大量的数据。网络能让人觉得有意义的唯一原因就是小规模,网络就像一个社区,但这样在大规模上产生了分裂。

  引领我们走向社区的是:不同的社区成员都有不同的界限,它们存在于一个较大的网络环境内,有一些零碎的共同点,让他们觉得熟悉,社区和空间让他们形成一个整体,这是我们与物理世界网络打交道的唯一途径。我们的足球队、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单位、我们的街道、我们的城镇,这些都有自己的社区。我怀疑这也是让数字世界易于管理的唯一方法。

  社区给了我们观众和角度。我们知道自己在和谁说话。这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却是让社区凝合的胶合剂。这与在空旷地方大喊大叫,以及和一个人面对面谈话完全不同。

  用微博直播观看比赛和参与体育网站的SB Nation的比赛论坛有什么区别呢?微博信息得不到体验,它是个人体验的广而告之,面对的是模糊和不确定的受众。

  阅读这类信息无法获得共享体验。它们是我的体验,我在与你共享,但你可能无法取得和我一样的体验:我对刚发表文章的想法,登上飞机时的感觉,或观看比赛时的紧张感。可能你可以将这些事情与自己的体验相比较,大部分Twitter上的信息看起来就是这样的,但在我看来体验是无法共享的。

  这和在一个社区内讨论不同,比如SB Nation网站的比赛板块内的讨论。这里的谈话不以某个人的体验为中心,而是社区的集体讨论。谈话就是体验。每一条评论都是为了唤起和传达情绪而存在,这些就是社区体验。

  这种唤起和表达共同情感的习惯,产生了一些内部的笑话和互联网的特点。当然社区内有不同之处和不同的意见,但魔力就在于相似的地方:知道社区里的人都因为某个共同的兴趣爱好走在一起,这就扩大了社区会员的归属感,构成了讨论的基础。

  SB Nation网站是实时的,但其实它大可不必这样:里面的社区已经使用传统、缓慢的PHP公告板很多年了。美剧《迷失》的粉丝也挤满了留言板和博客,分享它们对《迷失》的喜爱以及因这部剧集引发的兴趣:舱门之下到底是什么?

  如果我们所有的网络模式都是变得越来越大,Facebook把人搞得团团转,消费者会发现这些网站越来越没有意义。如果我们创造社交产品,我们需要让人们真的社交化,真的进行社交。

  我们创造的产品不仅要让用户撰写和发布,我们需要鼓励他们讨论、体验、停留,建立有意义的关系。这些能对用户和希望吸引用户的产品产生实实在在的好处。因此未来的社交网络不在网络上,而是在社区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