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出版的《美国最值得干的100家杰出公司》把国际商用机器公司描绘成一个以教堂方式使其信仰制度化的公司……结果它就成了一家充满狂热信仰者公司(如果你没有热情,那么你可能就会感到不自在)……有些人把加盟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同参军和加入教会相提并论……如果海军陆战队,那么你就会理解国际商用机器公司……为了生存,你必须心甘情愿地放弃一些自己的个性。1982年《华尔街日报》的一篇文章指出,国际商用机器公司文化如此渗透到雇员的思想,以至于一位在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干了9年的雇员这么说, 离开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就好像在移民 。的确,在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的整个历史上,它一直实行严格的适应公司思想的制度。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前负责销售的副总经理巴克·罗杰斯在他写的《国际商用机器公司方式》一书中写道:
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甚至在招聘人员之前,在第一次面试时,就开始用它的……思想向他们灌输。对有些人来说,灌输一词的涵义就是洗脑子,但我认为在工作中……这没什么消极的。基本上说,每个想为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工作的人都被告知:瞧,我们就是这样办事的……对其中的涵义,我们有些十分具体的想法--如果你为我们工作,我们就将教你怎么对待顾客。如果我们对顾客和服务的态度与你的不协调,我们只能分道扬镳--越快越好。
超凡的优越感思想也贯穿了公司的整个历史,早在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取得全国性地位以前,即从1914年开始,老沃森就开始寻求对员工灌输本公司是个优越的和与众不同的工作单位的思想。他宣扬说:如果你不认为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企业,那么你就将一事无成。
在老沃森提出树立本公司与众不同且优越于其他公司的思想75年之年,于1989年,小沃森兜了一圈又回到了同一主题,他在一本为纪念公司建立75周年而出的题为《国际商用机器公司:一家与众不同的公司》刊物中的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
如果我们以为只是在替另一家公司工作,那么,我们就将变得与别的公司没什么两样了。我们得树立与众不同的IBM思想。一旦你有了这种思想,很容易就能发挥干劲,为使IBM真正保持与众不同而努力工作。
你也许想知道,国际商用机器公司那宗教崇拜式的文化氛围和严格遵循的三个基本信仰,是否是造成90年代初该公司面临困难的原因。宗教崇拜式文化,是不是国际商用机器公司难于适应计算机业巨变的主要原因?只要你仔细研究一下便可发现,事实并不支持这种观点。20年代,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的文化就具有强烈的宗教崇拜性,然而它能够适应向自动会计程序的巨大转变。30年代,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宗教崇拜式文化也难以让人置信,可它却能适应大萧条时期的需要,没有辞退一个人。到了50、60年代,国际商用机器公司仍保持它那宗教迷信般的文化,却还是能够适应计算机的出现(这也许是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历史上最大的转变了)。80年代,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的文化还是宗教迷信色彩,然而--不像其他老牌计算机公司--它适应了个人计算机革命并使自己成为该领域的一个主角。如果说在国际商用机器公司遇到麻烦时,有某种衰退的话,那就是国际商用机器公司那宗教崇拜式的文化--它所极力维护的公司核心思想。
沃森担任CTR(IBM的前身)的主管时,这家公司仅有1000余人。到80年代中期,沃森所掌管的IBM已拥有员工39.5万人,其中各种专门人才3万多人,几乎全部由工程师组成的田推销员8500人;国外的子公司近50家,生意遍及130多个国家和地区;所经营的电子计算机销售量,占美国市场50%以上,占世界市场的60%以上。
IBM拥有40多万员工,年营业额超过500亿美元,几乎在全球各国都有分公司,对其分布之广,莫不让人惊叹不已,对其成就莫不令人向往。若要了解此一企业,你必须要了解它的经营观念。许多人不易理解,为何像IBM这么庞大的公司会具有人性化的性格,但正是这些人性化的性格,才造成IBM不可思议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