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社保卡背后的“利益蛋糕”


  日前,人社部和央行联合发布《关于社会保障卡加载金融功能的通知》,决定在社保卡上加载金融功能。推进计划为,2011年至2012年为试点阶段,人社部和央行将共同制定社保卡加载金融功能的总体方案、标准规范,确定应用模式和管理机制,并在具备条件的地区进行单一芯片卡应用试点。

  万众瞩目的新社保卡有两大亮点,其一是社保卡和身份证号码合二为一,其二就是社保卡加载了金融功能。对于前者来说,由于解决了曾经困扰全国人民多年的跨地区转移就业社保接续障碍问题,属于大多数中国人都会举双手赞成的善举,而对于金融功能的加载,则引发了少许担忧。比如,社保卡加载金融功能之后,金融风险、个人信息泄漏风险如何防范?为了防范风险,社保卡的芯片成本大增(比一般银行发行的磁条卡更高级),不算卡后面的系统建设、维护等的大量费用,仅工本费就高达20元到25元,是不是会给落后地区的群众增加负担?等。

  从老百姓个人角度讲,只要工本费不太贵,如果社保卡在加载金融功能后能够实现一卡多用、全国通用,确实感觉会方便不少,比如自主就业的人员在缴纳社保时可以直接在社保卡加载的银行账户中办理,医疗费用即时结算后的费用支付、报销的返还也都可以直接在银行账户中办理,总体来说,加载了金融功能的社保卡可以省去中间的环节,节约一些社会资源。但这也仅是老百姓的个人感受而已,实际上,社保卡的更新换代不是一句话那么简单,由于牵涉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如果操作失当,说不定所得还不如所失。

  从股市上可以最直观的看到与新社保卡相关的“利益蛋糕”。新社保卡将“转金融”的消息发布以后,中国股市上的IC卡相关个股突然立刻集体大涨,像恒宝股份、新大陆、东信和平、晶源电子、大唐电信等IC卡产业链相关上市公司涨幅均在3%以上。按人保部计划,未来五年内将有近8亿张加载金融功能的社保卡发放到居民手中,这就意味着光换卡成本就大概涉及200亿元人民币。未来,这个大蛋糕将是各大IC卡厂商争夺的焦点,相关政府部门能否在划分蛋糕时,保证公正、公开、透明?

  新社保卡“转金融”后,将使社保卡出离原来的纯粹公共服务用途,而具备了金融服务的功用,这将不免为社保卡增添一些功利色彩,而以前各大银行卡曾经面临的一些问题也可能会接踵而来,比如社保卡提供金融服务的各种手续费和佣金怎么算?跨行取款是否要收费?异地刷卡是否要收费?如果因为金融功能而产生了利润该怎么分配?要知道,中国银行业手续费超高是出了名的,截至8月28日,已有12家上市银行公布了2011年上半年的业绩。报告显示,这12家银行今年上半年共实现净利润4244.47亿元,其中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就有2057.43亿元,几乎占到了净利润的半壁江山。更进步一的问题则是,如果社保卡能够因“转金融”而有了不菲的收入,如此“钱途”是否会导致社保卡的变质?

  近8亿张加载金融功能的社保卡本身就是一个无比巨大的蛋糕,大到可能足以改变当前的银行业竞争格局。中国所有银行卡加盟组成的银联卡在全球发卡量一共是25亿张,如果考虑到多数持卡中国人都有至少三四张银联卡,平均下来也就8亿人左右持卡,新的金融社保卡使这个市场一下子增加了近一倍的有效容量。面对丰厚的金融收益诱惑,既肩负公共服务职能,又拥有强大市场地位的社保卡如何与现有的各大银行业相处,是竞争?那如何避免与民争利的嫌疑?是合作?又如何保证在各银行之间实现机会均等?老百姓有没有选择合作银行的权利?如何避免地方保护的介入?这些都是很难回避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