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金刚:工资收入数据“打架”,民生需求被“绑架”


  9月27日,新华经参仕邦人力资源研究院发布人力资源指数分析报告,报告显示,在我国15个城市的四个行业中,虽然多数城市工资总额在提升,但是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实际上多数地方工资呈下降态势。报告以2010年1月为基期,通过将2011年6月的数据与全部15个城市四个行业2010年1月的数据做对比发现,扣除物价因素后,普通劳动者的实际工资仅增长1%,与2010年6月比,实际工资下降了5%。这表明普通劳动者的工资增幅没有“跑得过”CPI,实际收入同比在下降。

  这个数据早在民众的预料之中,实际上,哪个城市的工资涨幅跑赢了物价涨幅?

  跑输那是必定的,物价在飞奔而大多数人工资却在原地踏步,生活质量下降哪是铁板上钉钉---实打实的,相信有同感的人有好几亿。试想,工资能够“跑得过”CPI吗?不断见诸报端的中国制造业企业破产、倒闭、歇业、跑路等新闻,已经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了。中国实体经济经营环境极端恶化,实业难做,而由僵化体制所导致的民间金融泛滥,又成为压垮中小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企业无法发展,工人的收入自然也就无法上涨了。那么,靠调整工资来应对物价上涨,还想跑赢物价,实在太幼稚了。

  然而,与该报告不同的是,笔者同时注意到了另外一个数据。8月初,随着各省区市半年报的全部公布,各省居民“钱袋子” 收入增长情况也随之“出炉”。从数据中发现,今年上半年,29个省区市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均超过10%,31个省份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全部“跑赢”CPI。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速整体快于城镇居民:27个省份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超过城镇居民,其中17个省份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超过20%。

  曾两度出任英国首相的本杰明·迪斯雷利有句名言,“世界上有三种谎言:谎言、该死的谎言,还有统计数据。”事实上,统计数据本身并无罪,可人们往往喜欢滥用统计工具来支撑自己的立场,而不是反映真实情况。一个是居民收入增速全部“跑赢”CPI,一个是工资增幅未能“跑得过”CPI,这些数据自相矛盾,相互“打架”背后是部门间以利益为第一原则的选择性统计“潜规则”。有的是选择对自己部门有利的统计方法,有的是选择有利于反映部门业绩的样本,这暴露了某些部门在对待数据上,不是以真实为第一原则,而是以利益为第一原则的选择性统计“潜规则”。而失真的数据营造的是“泡沫”,看起来美丽,但虚假的美丽下面掩藏的是民生“被绑架”辛酸。同时,也会影响政府的决策判断,继而影响国民经济的整盘棋。

  五年一规划、五年一巨变,无论在什么年代,民生永远都是重中之重的问题,制度的好与坏、社会的进步与否,方方面面的其实都无需关注各种数据,最直接的感受,最直接的变化其实仅仅只是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中国国民需要不断富裕,更需要民生不断增值。注重民生是十二五的主基调,十二五规划明确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如果一些政府部门只忙于片面、不实、打架的统计,从长远来讲,这不仅有悖于中国的经济发展规律,也有悖于十二五规划的宗旨。

  民为邦本。民生是官员的第一政绩,民生的增值势必促动经济的发展和国民收入的增长。只要是用严谨客观的态度对待统计,不管多少部门从事同一种统计,都不会出现数据打架的怪现象。在如今通胀居高不下,国内国际问题层出不穷的状况下,民众手中的财富不是增长了,而是缩水了。这个时候,政府更要给民众以希望,给民众以力量,要在财力、人力、物力等方面多向民生倾斜,努力在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下功夫,使发展的成果真正能够为广大民众带来实惠。

       郝金刚:工资收入数据“打架”,民生需求被“绑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