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进程与道德堕落并行


民主似乎处于进程之中。民主到处都在生根开花,不论是希腊式的土生土长的,抑或如今日阿拉伯世界的“被民主”。

道德似乎处于堕落之中。几千年来文人志士精英学者很多都在哀叹人类的道德江河日下,世风不古,今不如昔。

用比较经济学的思路来看,两种并行的运动之间通常具有某种必然联系,真的么?民主进程和道德没落两者有关系吗?

 

价值,具有主观特征。所谓主观有两个方面,一是因人而异,即在同一时期同一事物不同人有不同的价值判断;二是与时俱进,即同一个人对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价值判断。

民,是指众。由于价值观因人而异,所以林大鸟杂,磕瓜子都会磕出臭虫,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人类所想到的办法之一那就是“民主”,就是多数人说了算,以多数人为“正确”和“真理”。这种有多数原则获得的“真理”,由于价值观的因时而变特性,会在以后的时间变成少数人的认知,失去“真理”的地位。

当然,解决各持己见的另一个办法就是“独裁”,以独裁者的价值判断为准,独裁者就是法律,就是标准。独裁并不与价值判断的主观性抵触,独裁者自己的价值判断也是主观可变的,喜怒无常,普罗大众亦步亦趋就是了。

但两种办法的命运似乎不同,民主似乎越来越受宠幸,独裁似乎越来越不得志。

 

有一个关于民主选举制度的著名的论点叫做“治者必坏”,这里的“治者”指的就是通过民主原则选举出来的领导者。说的是图谋领导人宝座的人必然是要讨好民众当中的大多数,而民众当中的大多数的道德水平是低下的,因此,能够被大多数道德低下的人所接受和拥戴的人必然是“坏”人,此谓“治者必坏”。显然,这是一种精英政治的观点。

要推翻“治者必坏”的说法,只需要推翻其前提条件即可,也就是只需要证明大多数人是道德高尚而非论者所说的道德低下。不幸的是,这个证明还有很大难度,尤其是在世风日下的哀叹声一声盖过一声的时代。

当然,民主原则所决定的真理之“真”是不可证明的,因为它是“被真理”的,不是论证出来的,因此实际上也不需要去证明。

 

在中国,历史上的道德在今日很多都被看做封建专制而非民主。三从四德尊老敬祖很多都被看作是束缚人们行为的教条。对孔孟思想的讨伐,很多是伴随着近代史上的民主运动进行的,而现在扩建孔子学院的做法也被诟病为封建思想复辟。

孔孟贤哲的思想观点如果被看做是道德准则,那么这就是精英决定的道德,精英历来都是人中龙凤,是少数人,因此,和多数人决定的民主原则就不融洽。相反,如果采用民主原则,就意味着放弃少数社会精英所决定的道德准则。

 

让占人口多数的人当家作主的理论和实践都曾多次出现在人类历史当中,但是不幸的是都未取得成功,不是被旧统治者所绞杀,就是由于自身理论矛盾而自生自灭。穷人当家作主,符合多数人说了算的民主原则,但是却导致另一种矛盾,即革命的目的和现实的矛盾。对革命目的的合理解释应该为穷则思变追求富裕,但是现实是人们还没有找到共同富裕的途径,现有的被统治者接受的手段都导致贫富分化。如果强行均贫富,则必然要从理论上推崇“穷比富好”“越穷越高尚”,这就让革命者显然行为和目的背离的矛盾之中。

在现实中,要求民主的人其实都是穷人,有钱有势的人不会其主张民主,因为在这个商品社会里他们可以用钱用势为自己做主了,钱多的富人不会把钱都用在解决自己的温饱问题上,而一定会将之用于解决温饱之外的地方去,比如用它来替自己说话,有钱的人都觉得自己应该比穷光蛋更有话语权。有钱人用钱说话,正是扬己所长的聪明做法,而穷人没钱,只好用嘴去说话了。纳税人现在的理直气壮,其实也是钱生的胆量。

 

实际上,很早就有人看到了这种矛盾并推论出了解决之道,这就是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培育庞大的中产阶级”的思想。亚里士多德说过,中产阶级庞大的社会才会最稳定。这种理论非常完美,即保证了民主思想不被破坏,多数人说了算,又保证了有钱人主导社会的现实不会被不断推翻。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并不可以被发展为“共同富裕”。因为亚里士多德没有否认富有阶层和贫民阶层的存在。亚氏的社会是橄榄球式的,中产阶级庞大,贫富阶层都是少数。现实社会是非标准的哑铃型的,贫民一头沉,这种社会让人感到冷漠和残酷。而“共同富裕”的思路所要达到的社会状态是圆柱状的,大家都一样,这就过于理想化了,脱离了实际。

亚氏的思想既保证了民主原则的成立,又和物质决定精神的思想相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