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研讨会为何成了吹捧会


作品研讨会为何成了吹捧会2011-7-23半月谈网  

 
 
 

作品研讨会为何成了吹捧会2011-7-23半月谈网

瓜田推荐辞:叶延滨现在极少写诗,主要是写杂文。诗人的眼睛和语言,对杂文也极有助力。这里写的场景,像是漫画,又像是小品,但不幸却是现实。敢说是现实,因为瓜田以前也常常被拉去参加这种会议。你读了这文章,就明白什么叫“斯文扫地”了。然而,这戏码,每天都在各地上演着。

那日参加一个作品研讨会,有幸坐在W先生旁,W先生是文坛大佬,又是城里各种研讨会的必请人士,今日能坐在W先生身旁,十分高兴,一阵嘘寒问暖之后,先生笑着对我说,你不太参加研讨会吧?太忙了?我连连表示,不是太忙,是能力有限,近两年眼力大减,不能看那么多书,况且现在动辄就是几十万字的大部头,看不过来啊。W先生笑着问我,真的就是这样吗?你以为坐在这里的都是认真读过作品的专家?其实,起码有三分之一的,没有认真读过作品。我不解地问道:何以见得?W先生笑道:你就认真听发言吧!

(领导讲话有高度有深度,掌声热烈。)下一位……

“这次研讨会非常重要,作者是当下风头正劲的实力青年作家,这本书我因为出差,昨天才拿到,认真读了一遍,来不及写成文章,就谈几点想法吧……”W先生对我耳语:“这位最多读了三分之一,昨天晚上有个饭局,饭局上这位喝高了,肯定没时间读完这五十万字!”

(接着的下一位念发言,十分认真。)下一位……

“此书写得太好了,读者反响强烈,批评界也好评如潮,我读后完全同意张教授在序言里说的这段话……”W先生悄声说:“这位大概只读了张教授的序。”

(下一位讲话超时,主持人表扬,外加提醒注意掌握时间。)下一位……

“作者是认真研究了当下的农村问题才写出这样好的作品,我十分看重作者在后记中所说的这个观点……”W先生说:“这位八成只来得及看一下作者的简介和后记吧。”

(下一位是出版社代表发言,掌声。)下一位……

“好的小说最重要的是开头的那句话,从《红楼梦》到《百年孤独》无不是开头一句话定了大局。这部小说开头一句话,就显出了作者的深厚功底,引出了矛盾,展开了冲突……”W先生点评:“这位可能只读了开头,当然不是一句话,也许只是一页,一节!”

(下一位拿出发言稿,发言稿太长,讲了提纲,掌声。)下一位……

“拿起这本书,它的封面就有文气,封底几位文坛大师的评语,我读后感到十分到位,对读者起到了引领作用……”W先生说:“这一位可能连书都没有打开,直接说封面封底也够有胆啊……”

(下一位发言中,人们开始进进出出,主持人带头掌声鼓励。)下一位……

“这个研讨会来了这么多专家,看会标,是市文联和小说研究会联合召开,领导很重视,专家很关心,我想对作者一定有很大的鼓舞……”W先生嘴角挂着一丝笑意:“这位刚进场,是个跑会的行家,可能还没见到这本书是什么样子吧?”

这时主持人说话了:“时间不多了,下面的发言请不要超过三分钟,谢谢了。”

我扭头看W先生,他说:“这个时间段里就听不出来谁谁是吹竽的南郭先生了。”我心里悄悄感叹:“厉害啊,怪不得W先生的文章总那么一针见血!”

研讨会继续传出掌声阵阵。(文:叶延滨)

【即时通会员如是说】

既然大家都是经过了千辛万苦般努力才进了这个圈子的,或者是经过了千辛万苦般努力才登上领导岗位的,也就是说,都有些底子,有些功夫,有些背景,不管是多与少,都有,都不可怠慢。进了这个圈子,到了这个职位,就都是不同一般的圈内阶层了,不是一般的普通百姓了,门当户对,就要相互团结,相互维护,不能出内讧,否则不好收拾。至于是否继续前进,继续充当时代发展的排头兵,继续称职,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享受现在,欢乐人生,一句不见外的话:因为“大家都这样”。是不是也是既得利益者小群体呢?但是相对于少数坚持发展,坚持进步,坚持进取的人来说,又不是小群体。体制好,会促使大群体顺应历史前进的潮流,同向力多,动力大;体制不好,落伍,会促使大群体出现骚动,从中派生出一些不正常的小群体来,逆历史前进的潮流,结果,同向力就会变少,动力要弱一些。——栗彦卿

形式主义下的研讨存在的意义也就只剩吹捧了。“研讨”不过是饭局聊天之后的一本正经的闲谈,对于要研讨的东西,想来大多人压根不了解,这样的研讨会不过也就是混吃混喝混聊天然后撑门面的一个场合罢了。况且现在那些出席研讨会的人,每天应酬可不少,哪儿还有时间研讨提意见。还不都就人云亦云了。——杨文

研讨会成吹捧会的实质就是学术变成商业和政治,曾经在某本书上看到说,文化甚至都不能和政治商业等扯上关系,文化就是文化,毋庸置疑。研讨会请来某某领导,看似排场大,面子大,似乎领导的阶级等同于作品的价值。这就失去了作品研讨会本身的意义,作品研讨会应该是通读全书并有所感触的专家学者在一起商讨,是学术的交流,是心灵的交换。——胡倩

我实习的时候曾经采访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他说到他工作繁忙,一个月就要看上几十本书,当时我真的蛮佩服他的,一个小学都没读完的人可以做到作家协会的副主席,不仅有丰富的阅读量还能写一手好的毛笔字,看了这篇文章,回想起来或许他所指的看几十本书就是一目十行,看一小部分而已。我因为采访参加过广东省珠三角地区的青年作家训练班,当时是最后一次课,我以为他们这些青年作家聚在一起会讨论各自的作品,对文学进行一番议论,结果参会的人大量迟到不说,好不容易人相对齐了点,就一个个地自我介绍一大轮,半天不到重点。不得不说现在各行各业都很浮躁,不踏实。——高欣婷

正常正常,这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研讨会!高高兴兴、乐乐呵呵,就把会给开了。——李特

特殊的环境有特殊的表现,这只是个过程,带着脚镣的舞蹈不会一直跳下去,总有一天人们会厌倦,挣脱脚镣,语我所欲。——李建敏

也许这就是个容易“跑题”的时代,而跑题的缘由却是异乎寻常地明确——利益,这个引力吸引了大部分领域的发展方向跑偏。——杜慧仪

浮躁的社会到处都充斥着喧嚣与肤浅,这个不能去指责谁,去指责某个行业,因为整个社会都是这样,我们为什么要求一个行业不这样呢?——李斐

学院里称这帮人为“红包批评家”,反正是拿红包的,如果认真读说不定还职业习惯地批评一下,不如就说几句套话,拿拿红包了事。要知道这年头作家和批评家已经共生在出版营销的大树上了。记得课堂上一位老师不无自嘲地说:老X(老师)之所以抨击那是因为没人给他红包请他去开会吧。中国不有句老话叫“吃人嘴软拿人手短”么?还有一句叫“客随主便”,批评的话,也就只能对学生说说了。——小迷

别黯然神伤了,去参加个作品研讨会上去寻求一点点安慰吧!呵呵。不仅仅是文化领域是这样,现在的学术研讨会、交流会等等之流都是如此,互相吹捧互相献媚,人人戴着伪善的面具,真实被隐去,纯粹的浪费时间,不去也罢!——张欢

吹捧的何止一个作品研讨会,行业内大大小小的会议,只要稍稍牵涉到所谓的“专家”,那就不是研讨了,而成了互相吹牛、吹捧。所谓研讨应该是研究和讨论,甚至至争辩和论战。学术应该没有所谓的界限和约束,应该畅所欲言,这样才能有所指、有所进步。——bella

吹捧会是把一个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扩大化了,如果能凭此以小见大,也不失为没有营养。——严颜

与吹捧会不同,发生在去年《乡村爱情》研讨会上,赵本山与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曾庆瑞的论战,着实擦出了火花。不论观点对错,说出自己的观点,允许讨论,总是追求真理的一条正确道路。相对于吹捧会上捧权贵臭脚的专家学者,曾教授直陈赵本山作品弊端,捍卫了学者的些许尊严。——笔笔的笔

从研讨会到评审会,我们听到的是太多的赞扬和认可,然而文化市场的乱象和安全事故的频发却是对其的最大讽刺。赞扬和认可应该有,但更应该有批评和挑刺,毕竟事前的批评和挑刺总比事后的道歉和问责更重要,我们需要一个更加健全和科学的研讨会,而不是充满吹捧和赞歌的研讨会。——倪卫校

吹捧会不易得罪人,研讨会批评和挑刺容易让人觉的不舒服,这是其一;浮躁的社会风气下人们都疏远了阅读,根本静不下心了进行阅读,没有阅读当然找不出讨论点,这是其二。吹捧式的研讨会不开也罢,免得伤神伤力。——程鹏丽

因为真诚仿佛等同了危险,人们想要疏远,想要避而远之,渐渐的虚伪成了主流,因为人们发现,虚伪的吹捧更能带来一时的保全。——人可木木

社会如此浮躁,谁会认认真真地去看一本“跟自己无关”的书;即便认认真真地看了,谁又肯“不识相”地说些让大家都尴尬的话呢?当责任心和虚心变成稀缺品的时候,吹捧就是最安全的相处之道。我们自己也在虚伪着,却感慨真诚不再,让人想起叶公好龙。——西铭

研讨会也变成应酬了,什么好东西,都怕走形式。——龙在天

中国人做事情本来就三姑六姨的,中庸之道的,面子文化,相互吹捧。这样以来,很多简单的事情,就往往变得复杂。外国人有很多不是很了解这个,就觉得中国人人际关系处理好微妙好复杂。和老外相比,我们少了一些直接,多了一层包装。——刘鹏飞

以前的宋庄不是这样的,很真实很深刻很先锋很当代,没人捧臭脚,没人说官话,没人拍马屁,没人装逼,没人扯淡。那时候大家都想深刻点,对别人的东西,都要说出一些理性的、建设性的、批判性的、学术性的观点。那时候大家视吹捧别人为耻辱,视千篇一律的赞美之词为最大的耻辱,视没有经过思考的胡乱肯定为最大最大的耻辱。可是现在的宋庄却又变了,到处都是春晚一般的主旋律调调,都是好的,他也好,你也好,大家都好,大家都牛逼,大家都是大师。其实最后,大家的智商越来越低,笑话越闹越大。问题出在哪里了?问题就是由自由艺术区,变为半官方的艺术区了。半官方都这样,何况纯官方的!——马超

本篇文章来源于http://www.banyuetan.org/ 原文链接:http://im.banyuetan.org/rtdj/hot/110723/4846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