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月下独酌(古风四首选二)》导读
古风《月下独酌》选自《李白诗歌全集》第22卷(〔清〕王琦注,刘建新校勘,汪龙鳞审定,今日中国出版社,1997年版)。这两首诗作于唐玄宗天宝三载(744)春,作者尚未离开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原作四首,今选其一、其二。敦煌写本《唐人选唐诗》把它们合为一首,题为《月下对影独坐》,而无其三、其四。《文苑英华》也收录了这两首诗,题为《对酒》;略早于《文苑英华》的《太平广记》引《本事诗》,仅录其二,文本有所不同。古风,古体诗的一种。不拘平仄,不求对仗,而且平仄韵可以通押。
作者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静宁县西南)。生于中亚碎叶(隶属于唐安西督护府,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的托克马克城附近)。幼时迁至绵州昌隆(今四川省江油市南)青莲乡。安史之乱爆发,入永王李璘幕府;后以“附逆”罪被长流夜郎(今贵州省正安县西北),中途遇赦而归。因病卒于其族叔──当涂县(今属安徽省)令李阳冰家里。存诗1 000余首,收入《李太白全集》。
其 一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1]。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2],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3],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4],相期邈云汉[5]。
其 二
天若不爱酒,酒星[6]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7]。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8]。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三杯通大道,一斗[9]合自然。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
【注释】
[1]三人:指“花间”的“我”、空中的“明月”和“我”留在身后的影子。〔唐〕李延寿《南史·沈庆之传》载沈庆之语:“我每履田园,有人时与马成三,无人则与马成二。”
[2]暂伴月将影:我与明月、与影子的相聚是短暂的。将,与。
[3]月徘徊:月亮出没于云间。
[4]永结无情游:永远结成忘情的好朋友。无情,月亦忘其为月,我亦忘其为我。游,交往。这里指朋友。
[5]相期邈云汉:期望在遥远的天边。邈,远。云汉,云霄。
[6]酒星:即酒旗星。酒官之旗,主宴飨饮食。
[7]酒泉:在甘肃省酒泉市东关酒泉公园内,泉水如酒,因而得名。
[8]《三国志·魏志·徐邈传》:“平日醉客谓酒清者为圣人,酒浊者为贤人。”
[9]斗:有柄的酒器,可以用来酌酒。
【赏析】
在一般人的眼里,“月下独酌”实在是孤独而寂寞的一种境界;可是,换一种心态,它也会成为走向豁达与洒脱的一条捷径。
诗人“招呼”明月及其影儿前来“助兴”,已经难能可贵;“我”与“明月”及其影子先后出现在诗句中,交替回环,堪称妙语连珠!诗人先由“花”想到“春”,又由“酌”想到“歌”和“舞”,被贺知章誉为“谪仙人”的李白的确是一位“无中生有”的高手。他的胸襟非常开阔,竟然跟“无情”的月亮及其影子结成了永远的“知己”。殊不知,他表现得越是豁达,越是洒脱,人们越能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他的孤独与寂寞。
诗人嗜酒成性,饮酒的理由也“天经地义”。酒星在天,酒泉在地,足以证明天上地下的神祗都是喜欢喝酒的;圣贤们都在饮酒,我又何必例外呢?诗人李白既是诗中魁首,有“诗仙”之称;也是酒中魁首,不愧为“酒仙”。他不仅酒量大,酒胆也大,无人可以望其项背。有杜甫《饮中八仙歌》片段为证:“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至于酒中真趣儿,诗人不想把它说破,于是就卖了一个关子:“一般人我不告诉他。”
都说莎士比亚(1564~1616)的十四行诗写得好,但绝对没有李白(701~762)的“十四行诗”写得早;李白不仅写得早,而且写得好。清代诗歌评论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曾经给李白的《月下独酌》以极高的评价:“脱口而出,纯乎天籁。此种诗人不易学。”
【思考题】
1.“天籁”的本义和引申义各是什么?沈德潜为什么说《月下独酌》是“天籁”?
2.比较一下,你更喜欢《月下独酌》中的“其一”还是“其二”?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