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除夕书声朗


山村除夕书声朗

 

唐正鹏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农历壬辰岁除夕之夜,古镇浦市高山坪村小教学楼三楼的教室里灯火通明,十几名年龄相差很大的“学生”正在齐声朗读《弟子规》。尽管山村除夕之夜的鞭炮声此起彼伏,但这朗朗书声仍然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传到了乡亲们的耳里,他们似乎感到今年的除夕与以往相比,在喜庆中多了一份祥和与文明。

“昨晚,谁在教你们读书呀!三十夜还读书,这可是寨上的新鲜事啊!”初一早晨,堂叔见到在本县洗溪镇中心完小执教的大外甥便问。“是大舅在给我们搞传统文化讲座,昨晚讲的《弟子规》,明年春节他还要给我们开讲《论语》哩!”

“大舅”谓谁?本人是也。余有兄弟姊妹五人,有子女十个,成家立业者二人,长者三十有余,幼者年近九岁,十二人中有大学毕业或即将毕业者八名,七人已参加工作。春节前夕,毕业于广西医科大学,现就职于湘西州人民医院胸外科的三外甥给我建议:“大舅,您平素爱读古书,闻听你多次到大学和州直讲国学。今年春节我邀约哥哥、姐姐和妹妹听您讲一堂传统文化课如何?我们这些晚辈很想了解一下传统文化。”“好呀!今年春节我给你们先讲《弟子规》。”说实话,这个要求正中本人下怀,于是,便爽快地答应了他的要求。

为了讲好第一课,腊月二十六,我给他们兄弟姊妹每人准备了一套打印的“教材”和记录本、水笔等用品,第二天便启程回到了农村老家——泸溪县浦市镇高山坪村。
转眼就到了除夕之夜。吃过年夜晚,天上飘飘洒洒地飞起了雪花,由于老家的海拔相对较高,呼啸寒风夹着雪花,让人感到刺骨的寒冷。时间差不多到了晚上八点,我对大家说:“住在浦市镇上的建华和建伟可能赶不来了。”说话间,但见两道耀眼的灯光直射学校的球场。“建华和建伟来了!我们正式恭请‘教授’上课!”在县电视台工作的三弟正海可谓是喜出望外!看到冒雪从浦市镇驾车来听课的二外甥建华和四外甥建伟,我很高心,也很欣慰。
 我来到教室,炉火已烧得通红,小的们早已上了座。“作为第一堂家庭传统文化讲座正式开讲,今天首先开讲传统蒙学——《弟子规》……”坐上讲台,我正式宣布讲座开始。

说实话,8090以后的年轻人,由于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开讲传统文化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加之我的外甥、侄子们年龄差距和文化程度相距甚远,无疑给讲座增加了难度。为了讲得雅俗共赏,我精心设计了几个问题:其一,孔子的家庭为何延绵2500多年不断?曾国藩的学问为何备受今人关注(修、齐、治、平)?其二,当今时代,要立足社会,你认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和素养(孝、弟、谨、信、学)?其三、在你一生中,最亲的人有哪些?你认为应该如何处理好与这些亲人的关系(孝、弟)?其四,你认为日常行为应该做到哪些?最应该恪守的规范有哪些?(谨、信)其五,怎样人与人相处?最高的境界应该是什么(爱、仁)?其六,如何提高学习效率(文)?用这些问题引导他们理解《弟子规》的意义及要义,除了引用讲解《论语》、《中庸》、《大学》、《曾国藩家书》等经典语录外,中间穿插了 “孔融让梨”、“卧冰求鲤”、“唐太宗哭谏”、“孟母三迁”等近三十个典故。他们个个听得津津有味,就连九岁的小侄女也说都听懂了。直到初一晚上十点才将《弟子规》全部讲完。从最后的学习讨论中,我发现这次的讲座收效颇好。

结束时,我特别强调了三点:一是学习《弟子规》不仅要熟记,而且要掌握要义,更要结合现实身体力行;二是要改变以往对传统文化的偏见,善于发现和理解传统文化的精华,摒弃糟粕,为以后更好地学习和发展传统文化打下基础;三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积极健康的家学风气,无论从事什么样的职业,都要以文化修身,以文化传家,为社会做贡献。最后我给他们即兴作了一幅对联:余庆人家宜于行善积德,和睦第宅缘自读书知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