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孩子遇到不如意的事就要大哭——理解重于满足
2.共情的概念:接纳孩子的情绪(切记:共情重点在于接纳,而不是评价评判,一定要记住情绪没有好坏之分,你接纳孩子的好心情,同时就要接纳孩子的不好的情绪。不要批评他“你这样发脾气不对”,这样就是站在孩子的对立面,他的脾气会更大。也不要对孩子说,你别哭了,哭没有用。试想一下你自己在伤心的时候希望听到这样的话语吗?孩子也会觉得你没有理解他。你可以选择安静的拥抱他,也可以帮助说出他的想法,帮助他表达出自己的心情。家长的理解可以帮助孩子增长巨大的心灵力量。)
3.莫把讲道理当作共情(孩子有情绪的时候不要讲道理,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大人的讲道理只会让他感觉你在指责批评他,你没有理解他。待孩子情绪平稳后,再找合适的机会把道理教给他,效果更好。而且不要借机再翻旧账,再批评他。)
4.共情的关键在于妈妈的心态(共情的效果好坏在于妈妈是否真正做到共情,不是为了共情而共情。有的家长说我都共情5分钟了,孩子还在闹。这就表明她自己心理还是没有真正接纳孩子的情绪,而在假装理解,小孩子很容易就能分清你的真假。老师说孩子是最直率的,他能毫无顾忌的表达自己的真性情,这其实本是一件值得我们大人羡慕的事情。)
二、早上起床出门常常气氛紧张——孩子的状态跟着父母走
1.情绪处理:欲速则不达(不要起床的第一句话就是“快点,要迟到了!”你的频繁催促会诱发并加重孩子的不良情绪。如果你能在起床后和孩子轻松的聊聊天,腻味5分钟,表达一下你对他的喜爱等等,孩子可能在几分钟内就自然而然做完所有的事情。当然聊天中不要出现上幼儿园、上班、赶快点,迟到了的词眼。)
2.情绪习惯:孩子就像父母的镜子(我们想一想,自己最不喜欢父母的什么习惯?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会在自己身上或多或少的发现这些习惯,这就是习惯的力量。孩子的情绪习惯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父母,所以要想孩子情绪好,先反思一下自己吧。)
3.成年人要为自己的情绪负责(不要对孩子说“因为你今天~~~~~,所以我很生气!”生气是你自己的事情,不要把罪名加在孩子身上。同样一件事情,你可以选择不生气,如果生气了那是你自己的选择的结果。例如我们熟悉的华盛顿砍到了樱桃树的故事,他的父亲没有生气而是看到了孩子的勇气;例如丰子恺的孩子摔碎了家里名贵的碗,他没有生气,因为他看到了孩子的伤心和后悔。同样的事情,情绪反应请自己负责。)
三、有时候孩子会莫名其妙地大闹——接纳情绪,寻找原因
1.孩子不会无理取闹(孩子绝大多数的情绪反映都有原因,需要家长仔细体会,仔细寻找,有的是当时发生的事情,有的是很早以前种下的原因。例如当天有位家长分享,他们带着三岁的孩子去看了《唐山大地震》,但是没有任何不好的反映,过了一个多月后,孩子夜里突然问妈妈,今晚不会地震吧?要是地震了怎么办?然后就会害怕的大哭,无论怎么哄也不行,怎么解释也不行,而且以后每天晚上睡前都是如此,持续时间长达近一年。借着这个例子,包老师也提示大家,如果孩子经历了刺激事件后没有什么反映,这是很可怕的,说明这件事情可能对他的内心已经造成了伤害。--创伤)
2.孩子莫名情绪的常见原因(孩子和大人一样,也会有情绪周期。再有就是以往情绪没有发泄完成的累积,累积到一定程度后的爆发,这时往往找不到具体的原因。)
3.情绪发泄是孩子的一种自我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