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劳动力市场趋势初探(上)


中国劳动力市场趋势初探(上)
 
珠三角地区的用工荒,引发人们对中国人口红利以及劳动力的增长势头能否继续满足经济发展需要等问题的思考和探索。中国劳动市场上,一方面是农民工短缺,普通劳动力短缺,供不应求;另一方面,又是较高的大学生失业率,表现出来的是供过于求。就年龄段而言,这两个群体非常接近。本文拟从中国经济改革的现实环境、各地区、各部门的具体情况、从公营私营部门和企业、教育以及职业培训等层面分析中国劳动力增长、转移、素质提升等方面,探讨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现状、挑战与趋势。
 
中国劳动力贡献有目共睹
 
在过去30年里,无论是在劳动力的贡献上还是在增长的贡献上,中国都是最大的!劳动力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中国的新增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大量转移到服务业和工业部门,大概为服务业和工业部门提供了3.16亿新增劳动力,促进了工业化在中国的发展,城市化的速度也是史无前例的。中国在过去十五年所取得的成就相当于英国在过去一百多年取得的成就。这样的“人口红利”通过持续增长的贸易出口极大地影响着全球经济的发展。
 
中国过去三十年的成功,单纯从劳动力市场讲,无非是两个,第一个经济发展,劳动力从农业转到非农业。第二个就是经济转型,中国放开了劳动力市场,从完全的控制到逐渐的放松控制,这个过程中,释放了大量的劳动力,劳动力可以自由移动到,从农村到城市。
 
老龄化加剧让劳动力市场面临拐点
 
人口发展出现的另一个趋势却值得未雨绸缪。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在中国不断加剧。这意味着劳动力市场可能会出现拐点,随着劳动力的减少,人口的红利会减少甚至逐渐消失,劳动力成本会越来越高。学界对老龄化问题似乎已有共识,但在拐点和劳动力红利问题上,则一直莫衷一是。
 
中国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增长是迅速的,现在正处在最高的时期,2010年人口普查1564岁人的比例是74.53。但人口增长率近年来下降得非常快,2010年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万人,年平均增长0.57%,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1.07%下降0.5个百分点。现在看来,人口增长的态势已经完全减缓下来。
 
教育程度的提高可以起到缓解新增劳动力减少的问题。中国劳动力进入劳动力人口的年龄是十六岁,考虑到中国教育程度提高的特点,每年大约有六百到七百万劳动力会上大学,大学毕业的年龄是二十二岁,再上两年研究生就是二十四岁,如果再上三年博士,就是二十七岁。进入实际的有效的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年龄平均差推后了起码六到七年,这样,我们把2001年到2005年十六岁的高峰(将近两千万人)实际上推到了2011年。在十二五期间,2011年到2015年供给,要高于2000年以来的供给水平,而不是大家想象的新成长劳动力减少了。2013年是人口红利的最高峰,届时,抚养比最低,38.3,之后,可能会上升。如果从“人口红利”的定义来说,超过50%以上,这个年龄阶段会到2030年,也就是说,中国的“人口红利”应该还有20年可收获。
 
值得注意的是,按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来看,中国显然是世界上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有一个共识,中国的老龄化出现在未富先老的阶段,中国的经济和发达国家相同的经济发展水平时期相比的老龄化程度要深得多,国家经济还没有处于非常发达的状态,但人口却已经非常老龄化了,这是大家非常关注的问题。2015年左右,中国劳动力将进入高峰,然后开始下降,进入劳动力负增长时期。伴随而来的当然是老龄化,到2050年左右,中国老龄人口大概在30%左右,现在大概为8.9%
 
但从中国的人口结构看,不管老龄化有多快,抚养比不会回到70年代80%多,在60%左右,会停止下来。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人口老龄化后,经济会受到影响,但未必是致命的。
 

另外有一个相关问题值得注意,中国人口数量庞大,退休年龄定得非常慷慨,劳动力进入市场的年龄是16岁,但中国现在女同志法定退休年龄是50岁,过去下岗职工早退休,实际上是48岁。假设把退休年龄统一到60岁,粗略估算,能够增加一个亿劳动力的供给。所以,中国劳动力不存在拐点的问题。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潜在的劳动年龄人口虽然有那么多,但企业不愿意雇年纪大的女性,即使算出来有那么多人数,但是,这些人很难找到工作。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