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15日提交威海幸福管理论坛)
胡大诚(胡奎)
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我们每天、乃至一生所做的一切努力,皆是为了寻找和获得幸福。
可是,今天的中国,有太多的人有钱却不幸福、“成功”却不幸福!权威调查显示,90%以上的人在工作和职场当中缺乏幸福感。原因在哪里?这是我们不能不认真思考的大根大本问题!
无论个人还是家庭,无论是企业还是整个社会,中国正在进入一个呼唤并关注幸福感的新时代。
幸福管理学正是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新思想、新理论、新哲学。幸福管理学的灵魂是幸福学,它是幸福学思想在管理领域的实践和应用。幸福管理学是超越传统企业管理范畴的大管理学。
一、幸福管理学概念与基本思想的提出
我对于幸福管理学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2005年8月,我在中国地质大学人文经管学院参加由《中外管理》杂志社、中国地质大学人文经管学院、国际人力资本网和北京腾驹达猎头顾问公司等机构共同举办的奇正管理俱乐部每周研讨沙龙,奇正管理俱乐部是北京职业经理人群体每周聚会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这一期沙龙讨论的主题是“如何看待李开复跳槽?”。
我在发言的一开始就旗帜鲜明地提出一个问题:李开复为什么会离开微软?作为微软公司的高级副总裁,李开复在微软公司的地位与待遇不可谓不高,可以说要名有名,要利有利,为什么他会选择离开微软呢?到底是什么力量促使他离开微软呢?
接着,我分析指出:作为当今世界最有影响力和最具代表性的高科技企业,微软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现代西方企业在管理哲学与企业构架上一直无法走出的内在深层次困境——员工与老板、员工与企业之间归根到底是二元对立与博弈的关系,是两张皮的关系。
这个话怎么讲呢?现代企业的原型和源头就是工业革命后欧洲陆续产生的纺织工厂和工矿企业,曾有人打过比喻说,当时的企业就是资本家的印钞机,员工就是印钞机上的油墨。迄今为止,包括微软在内的西方企业,不管有多么现代化,始终都无法形成跟员工之间的一体化共生关系。
此后多年,我在奇正管理俱乐部的数十次发言,都是紧紧围绕共生思想和幸福管理主题。我认为,幸福管理的核心,就是要解决企业与员工、老板与员工之间的价值观与利益的共生度问题,共生度越高,企业效率会越高,效益会越好。多数企业之所以出现这样那样的管理问题,归根到底,其实都是共生度不够。
2007年12月20日,由国际管理学会联合国内有关机构共同举办的中国管理大会在北京召开,我是主持人和核心演讲嘉宾。在这次论坛上,我作了四十分钟题为《幸福与管理——新时代的组织变革与管理挑战》的主题演讲,这是我首次在公开的论坛上提出“幸福管理学”的概念。
一开始,与会的企业家很不理解地问我:胡老师,您怎么把幸福和管理扯到一块了?我很理解他们的感受。在许多人的意识里,“幸福”大概只是属于家庭和私人生活当中的那些温馨、甜蜜、浪漫、美好、充满情趣的事情,而管理则似乎只是一种比较枯燥、生硬、无聊、无奈、毫无趣味的事情。
于是我就问他们:我们一生的主要时间和精力,精华年龄的时间和精力,都是在职场和工作当中,和同事们在一起度过的,如果工作和同事关系本身不能够直接创造和带来幸福感,那么我们这一生的幸福感,我们的生命品质,靠什么来保证?许多人便不说话了。
接着我又问:来自权威机构的调查表明,92%的人在工作和职场当中缺乏幸福感,因为幸福感的缺乏,导致一系列管理问题(我归纳为“管理综合症”、“职场综合症”),这些问题该如何解决?谁来解决?大家更不说话了,开始认真听我的演讲。
接着我提出幸福管理学的基本思想:
一个人只有下决心并且有信心、有能力管理好自己,才可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包括成功与健康)。
而当我们真正能够管理好自己时,我们自然就会具足信心、智慧和能量来“管理”他人和改变外部世界。
这种“管理”不是传统管理模式下的管理与被管理、控制与被控制的二元对立搏弈关系,而是一种示范、感召、以身作则。这就是古人所谓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路。一切从“修身”——即“自我管理”开始。“修身”从“正心、诚意”开始。
自我管理,也就是“修身”,是我们每天及一生的功课,只要我们把自己管理好了,成为德行方面的榜样,家里人自然就会向我们看齐,这就是“齐家”;修身、齐家的功课做好了,我们很自然就具足信心、智慧和能量去治理企业,这就是“治国”,今天的企业可以相当于古人所说“国”;能够把一个企业管理好,自然就能够慢慢地辐射到一个地区、一个行业,乃至影响到整个社会,这就是“平天下”。所以,只要我们每天不断地做修身的功课,其实就是在齐家、治国、平天下。
从“科学管理之父”泰勒到“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的管理理论,都没有从根本上摆脱管理与被管理、控制与被控制的二元对立与博弈模式。
幸福管理学认为,一切管理活动都要以人为本,人以心为本,人的根本需要是幸福感,管理的终极任务是为了发展、丰富和完善人(管理者及被管理者)的生命,是为了提升人的生命品质,帮助人们获得幸福感。
幸福管理学理论的重要突破,在于重新揭示了管理的主体与客体,并指出二者之间的一体化关系。幸福管理学认为,管理活动的主体是管理者的心,管理活动的客体是被管理者的心。心是看不见的,但心与心之间存在相互的感应、感知和感召。对于管理者来说,怎么来用自己看不见的心去管理被管理者的心呢?只能是示范、感召、以身作则。因此,管理过程的本质是“先正己心,再正人心”。
卓越管理者所做的核心工作,其实不过是培养和维护员工的感恩心、责任心、敬畏心、爱心,当员工具足这四颗心,管理成本可以降至最低。但如何从根本上培养和维护员工这四颗心呢?一定是管理者先要成为员工心目中感恩心、责任心、敬畏心、爱心的表率。
卓越管理者所做的核心工作,其实不过是培养和提升员工自我管理和自主工作的意识和能力,并为之创造合适的环境,当员工能够自我管理和自主工作,管理成本可以降至最低。但如何从根本上培养和提升员工自我管理和自主工作的意识与能力?一定是管理者先要成为员工心目中自我管理的榜样,并为员工创造自主工作的环境和氛围。
卓越管理者所做的核心工作,其实不过是创造和谐的团队关系和充满幸福感的文化氛围;管理者一定要懂得关心、了解并满足员工的精神和情感需要,要创造员工与企业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良好的精神与情感互动氛围。
因此,幸福管理首先要基于管理者个人的生命觉悟。老板(最高管理者)的幸福感直接影响和决定员工的工作幸福感。
同时,必须看到,人们在工作和职场当中的幸福感与其在家庭当中的幸福感密切相关。人们的家庭与情感生活的品质直接影响其身心的和谐度与幸福感,进而影响其在职场的心态、行为与工作状态。因此,卓越管理者一定要关心员工的家庭与情感生活。而管理者的首要功课是修身、齐家,要理顺家庭关系,要让自己的家人感受到和谐幸福,惟有这样,我们才有能量把和谐幸福带到企业团队当中。
胡大诚:管理学的新纪元__幸福管理学的理论创新与实践路径
评论
5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