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家模拟演示,在足够强的电场影响下,某些材料液滴会发生凝固,形成晶体,温度和压力条件相当于液滴的无场条件。这种电场诱导相变被称为电结晶(electrocrystallization)
搞这项研究的科学家是佐治亚理工学院(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这项研究已出现在网上,而且已排好时间,要做特稿和封面文章,刊登在《物理化学杂志C》(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第42 期115卷。
“我们表明,强电场可以诱导相变,但不改变热力学参数,”乌兹•兰德曼(Uzi Landman)说,他是佐治亚理工学院校委会和学院教授,在物理学院,也是卡拉维主席(F.E. Callaway Chair)和计算材料科学中心(CCMS:Center for Computational Materials Science)主任。
在这些模拟中,兰德曼和高级研究科学家大卫•路德科(David Luedtke)及高建平在(Jianping Gao)在计算材料科学中心,率先探讨了一种现象,这种现象英格拉姆•泰勒爵士(Sir Geoffrey)1964年曾描述过,那时他研究闪电对雨滴的影响,表现为改变液滴形状,就是在穿过电场时的情况。虽然液滴在无电场条件下是球形的,但是,它会改变形状,响应外加电场,变成像针一样的液滴。那种水滴用了近十年之久,就是在泰勒实验室实验中使用的,佐治亚理工学院研究人员集中进行他们的理论研究,相反,他们采用的是10纳米直径的甲酰胺(formamide)液滴,这种材料的制备采用小型极性分子(polar molecules),每个分子的特点是有一个偶极矩(dipole moment),比水分子大两倍多。
使用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系统是计算材料科学中心开发的,这一系统使科学家能够监测材料系统的演变,采用超高分辨率进行时间和空间上的监测,就这样,物理学家探讨了甲酰胺纳米液滴的反应,也就是施加不同强度电场时的反应。影响电场小于0.5V/纳米时,球形液滴只是稍微拉长一些。然而,当磁场强度提高到一个临界值,接近0.5 V /纳米时,模拟液滴就表现出发生形状改变,形成一种针状液滴,有长长的轴,方向指向所施加的电场,这一轴测量约大12倍,这是对比针状液滴的垂直小轴(截面)而言。在模拟中发现的关键临界电场值,符合预测,就是五年前泰勒从一般宏观因素进行的预测。
经过形状改变,进一步增强外加电场,就会逐渐缓慢地增加纵横比,就是针状液滴长短轴之间的比率,甲酰胺分子就会表现出液体的扩散运动。
“这就到了关键时刻,”兰德曼说。“模拟电场强度进一步上升,达到一个值,接近1.5V/纳米,这时,这种液针发生固化相变,表现为冻结扩散运动,并最终形成一种甲酰胺单晶体,它的特征结构不同于X-射线晶体,就是几年前零电场条件下确定的晶体。那么,是什么造成了这一切?”他补充说。
进一步分析表明,结晶过渡需要把分子安排到特定空间的有序晶格中,从而优化相邻分子偶极子正负两端的相互作用,这就会最大限度地降低刚性针状结晶的自由能量。当施加到液滴的电场相应下降时,这些针状结晶重新熔化,在零电场下,就会恢复到球形液滴。电场逆转过程表现出一种滞后。
分析认为,这种微观结构变化导致液滴响应施加的电场,这表明,随着0.5 V/纳米时的形状过渡,分子电偶极子的重新定向急剧增加,在转变后,排列会优先指向施加电场方向,而且是沿着针状液滴的长轴。定向偶极子的方向调整,实质上完成于更高电场电结晶转变之后,打破了对称性,把液滴转换成电场诱导的铁电状态,这样,它就有了大型净电偶极子(net electric dipole),与此形成对照的是零电场状况的非极化状态。
随着大规模原子计算机模拟,研究人员制定和评估了分析型自由能量模型,这种模型描述极化、界面张力和介电饱和度这些变量之间的平衡。这种模式表明,产生结果符合计算机模拟实验,从而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便于理解介电液滴对施加电场的反应。
“这项研究揭示,一系列材料的迷人特性产生于施加电场的影响,”兰德曼说。“这里,场致形状和结晶转变的发生,是因为甲酰胺像水和许多其他材料一样,特征是有比较大的电偶极矩。研究表明,可以利用外部电场,引导和控制形状、聚合相(即固体或液体)和某些材料的属性。”
基本兴趣是理解这些材料性能的微观原因,这也会导致开发利用电场诱导材料控制,有许多不同领域,包括靶向给药,纳米封装,纳米结构印刷和表面图案,气溶胶科学,电喷推进系统和环境科学等。
强电场使液体变固体
评论
6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