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调控政策对国内钢市的影响
按照有关部门的规划和预测,目前中国的钢铁需求开始进入低速增长时期,低速增长时期的钢铁工业将表现出低速增长时期的独特特点。预计,与2011年相比,2012年中国钢铁市场将表现出“低价格、低成本、低库存、低利润”的格局。
1、 钢材价格推升动力不足
2011年钢市的运行就已经表现出了这一特点:全年价格上涨幅度小于价格下跌幅度。以月统计的钢材价格前8个月基本是一条平行的直线。2011年前8个月钢材主要品种平均价格上涨600元(吨)左右,全国10大重点城市18-25mm二级螺纹钢价格,在10月底达到最低4217元,比年内最高点下跌817元,跌幅16.23%;主要品种的平均价格下跌幅度达到770元,部分品种的价格最大跌幅千元左右。
在需求减速过程中,前期受价格上涨拉动的无序产能的扩张,供给调整的滞后和被动性,决定了推动2011年钢材价格上涨的动力不足。需求的减速,意味着后期钢材需求的绝对量即将减少,如果产能的调整不能及时跟进,必将造成严重的供大于求的局面。
2、分销商对经济减速的敏感性大于终端需求方
终端需求有着需求的“刚性”,不管需求如何减弱,只要有需求,终端需求制造厂商就要生产,不管价格如何波动,必须地钢材需求仍将存在。但钢材分销商则不然,分销商挣的是转手的“差价,因此分销商对钢材价格波动更为敏感,这种敏感性主要表现在在对后期市场价格的预期。
经济减速,钢材总需求增长放慢,价格将下跌,分销商将放慢进货速度,或者暂停进货。这种行为本身反过来又加剧了钢材价格向下的动力,于是钢材市场一片惨淡的现象出现了。2011—2012年,贸易渠道的库存连续多周的下跌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3、分销渠道对钢材价格有重要影响
据有关资料统计,中国钢材销售中,分销渠道中钢材占全部钢材销售的40%以上。假设2011年预计6.8亿吨左右,如果:80%分销商不进货,那么:理论上6.8×40%×80%=2.17亿吨粗钢“暂时”停留在库存环节;进而,2.17×1.6=3.47亿吨铁矿石“暂时”过剩。
80%的分销商不进货的后果是:32%的粗钢对应的成品钢材“滞销”。这就导致了一个直接后果:钢厂库存高,流动资金紧张。据统计,截至2011年11月28日,年内钢企拟通过发债融资319.8亿元,而2010年钢企发债规模为130亿元,2009年则仅有20亿元。且钢企发债今年下半年以来呈明显加速趋势,8月份以来,7家钢铁上市公司发债169.8亿元,超过了前6个月的150亿元。
4、产能过剩现象较往年严重
据有关资料显示,2011年我国新增高炉63座,炼铁产能合计8559万吨,其中华北地区的唐山地区新增高炉最多。2012年计划新增高炉为32座,炼铁产能约4816万吨,同时考虑淘汰落后产能,预计到2012年末,我国粗钢产能将达到8.7亿吨左右。 在产能基数达到高位后,近两年净增炼铁产能仍超过1亿吨,即使在未来一年内将现有400立以及下高炉全部淘汰,粗钢产能仍高达8亿左右。
在需求明显减缓的情况下,在钢产量进入低速增长的轨道的弱需求阶段,潜在的产能达到历史上的新高,这是2012年中国钢铁工业面临的最急需解决的问题。预计2012年全年平均的开工率只有65—70%左右。
5、铁矿石需求低迷
2012年中国钢材需求的放缓,将使长期高位徘徊的铁矿石价格重心下移。首先,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全球共计有100个左右的铁矿石项目在建或已经投产,后期的铁矿石需求紧张状况会有一定程度的缓解,钢材需求的放缓导致对铁矿石需求进一步降低。
其次,我国铁矿石来源的多元化趋势明显。截至2011年6月,我国的铁矿石进口来源国已经从去年同期的37个上升到53个。印矿占比下降明显,由去年的20.9%下降到14.9%,而澳大利亚和巴西的市场份额则基本持平,分别占进口总量的40%和20.5%。
在考虑到三大矿山前期超常规的供应增加,2012年国际铁矿石需求相对低迷,价格低位运行是个大概率事件。
6、2012年钢材平均库存将低于2011年
高库存的出现主要源于分销方在经济上升过程中对后市的乐观态度,2009—2011年不断创出新高的钢材库存就是源于这样一个背景。一旦经济调控,压缩了总需求,中间环节的超强敏感性将导致库存急剧降低。据兰格钢铁信息研究中心市场监测显示:12月30日,全国钢材社会库存量为1303.97万吨,已经连续11周下降(详见图9-1)。预计2012年钢材的平均的社会库存应该在2009—2010年的水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