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项技术生产的柔性太阳能电池具有18.7%的创纪录效率,开发者是瑞士联邦材料科学与技术实验室(Empa:Swiss Federal Laboratories for Materials Science and Technology)的科学家,目前已发表在《自然材料》(Nature Materials)上。这项突破的关键是控制能量带隙分级(band gap grading),就在铜铟镓二硒(copper indium gallium (di)selenide)半导体中进行,又称铜铟镓硒(CIGS),这一层吸收光线,并转换成电能。瑞士联邦材料科学与技术实验室的研究小组能实现这一点,是因为在蒸发过程的不同阶段,控制一些元素的蒸发通量,以培育铜铟镓硒层。
高性能柔性轻便的太阳能电池,例如,采用塑料薄膜,都很有希望降低制造成本,因为可以采用卷对卷工艺,以及所谓的“系统平衡”成本,从而在不久的将来实现买得起的太阳能发电。然而,迄今为止,柔性太阳能电池采用聚合物薄膜,性能上一直就落后于刚性电池,主要是因为在吸光层的沉积过程中,聚合物薄膜需要的温度低得多,一般会导致低得多的效率。
瑞士联邦材料科学与技术实验室薄膜和光伏实验室的研究小组,在阿约提亚N.•蒂瓦里(Ayodhya N. Tiwari)的带领下,一直在参与开发高效铜铟镓硒太阳能电池,既采用玻璃也采用柔性基板,特别注重降低铜铟镓硒层的沉积温度。在过去几年,这一小组曾多次提高柔性铜铟镓硒太阳能电池的效率,第一次是在苏黎世理工大学(ETH Zurich),而现在三年来是在瑞士联邦材料科学与技术实验室。因为当前纪录数值是18.7%,蒂瓦里和他的团队几乎消除了效率差距,赶上了多晶硅晶圆或玻璃铜铟镓硒电池。他们这种新颖的低温沉积技术和多层设备,科学上的详细内容最近已发表在《自然材料》上。
“要达到如此高的的效率值,我们不得不减少光生载流子的复合损耗,”蒂瓦里说。铜铟镓硒层的培育采用共蒸镀(co-evaporation),温度约450°C,有很强的组成分级,这是因为缺乏相互扩散的中间相(intermediate phases),以及镓向电气静合触点(electrical back contact)的优先扩散。
为了克服这个问题,博士生阿德里安•奇里拉(Adrian Chirila)和帕特里克•布劳西(Patrick Bloesch)开发出新颖的工艺,可以优化太阳能电池的性能。为了在铜铟镓硒层达到适当的构成分布,实现更有效的电荷载体(charge carrier)聚集,并减少接口重组,奇里拉和同事开发出一种创新的培育工艺,这需要在蒸发过程的不同阶段,仔细控制镓和铟的蒸发通量。
高效太阳能电池,采用便宜的金属箔培育。
到现在为止,这种高效率的铜铟镓硒太阳能电池的开发,只能在玻璃基板上进行,采用的工艺要求铜铟镓硒层的培育温度是600°C或更高。相比之下,聚合物箔不能承受如此高的温度。蒂瓦里和同事开发的低温工艺,不仅用聚合物箔取得了18.7%的电池效率,而且取得了另一个纪录,就是采用钢箔达到17.7%的效率,而且无任何扩散的氧化物或氮化物阻挡层,这通常用于高温工艺。这两个效率得到了独立认证,都是在德国弗赖堡(Freiburg)弗劳恩霍夫太阳能系统研究所(ISE:Fraunhofer Institute for Solar Energy Systems)进行的。“因此,我们已经表明,这种低温工艺也适用于低成本金属箔,如铝或轻度钢,就可以制成同样高效的电池,而且表明,大幅度降低成本的潜力,就在于这一技术,”蒂瓦里说。
弗里索姆公司(FLISOM)是一家初创公司,公司的科学家和瑞士联邦材料科学与技术实验室的科学家们,一直在合作,以进一步开发低温工艺,而弗里索姆公司正在升级这项技术,卷对卷制造单片互连太阳能电池组件,并商业化这项技术。这项研究的支持者有瑞士国家科学基金会(Swiss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技术和创新委员会(CTI:Commission for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瑞士联邦能源办公室(SFOE:Swiss Federal Office of Energy),欧盟框架计划(EU Framework Programmes),以及由瑞士公司布劳西AG 公司(W. BLöscH AG),弗里索姆公司。
太阳能电池效率创纪录
评论
14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