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化员工:为自己工作!
文/著名中层管理与职业化专家李绘芳
前言:
全球范围内的生产力突飞猛进,企业的高速发展需要匹配更加优秀的人才,人们在意识形态领域,特别是组织价值与管理思维方面,很容易沿袭旧经济环境下简单重复劳动的模式,以至于企业价值的主观满足和员工行为的客观效果无法统一,极大限制、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管理学说的不断更新,以个体构成的组织在对企业发展,提升高效能生产关系对公司战略有了更高的需要。
职业化教母李绘芳老师的原创课程《职业化员工的十八项修炼》是历经12年实践和不断研发的课程,本课程一经推出便被清华大学金融研修院、中山大学总裁研修班、中国银行、招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信银行、星展银行、恒生银行、花旗银行等单位采购,受到企业界领导的高度认可个与好评。
我们经常听到一些企业的管理者摇着头说:“这个人能力尚可,就是职业化素质太差了……”调查显示,90%的公司认为,制约其发展的最大瓶颈是:缺乏高素质的职业化员工。一般情况下,一个员工只能发挥出自身,能力的40%~50%;但如果这名员工能够受到良好的职业化素质教育,那么他就能发挥出其能力的80%~90%。著名职业化教母李绘芳老师认为可以说,职业化是21世纪职场生存法则,是提升个人与组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著名职业化教母李绘芳老师老师认为,打造成职业化员工,要有职业化的工作态度;要有职业化的工作道德;要有职业化的工作技能;要有职业化的团队意识;更要有职业化的工作形象。著名职业化教母李绘芳老师总结了职业化员工的作用有以下几点:
1.懦弱者变得坚强;
2.胆怯者变得勇敢;
3.自卑者变得自信;
4.懒散者变得勤奋;
5.自大者变得自觉;
6.负者变得服从!
李绘芳认为职业化最为相关的是职业道德,主要包括诚实、正直、守信、忠诚、公平、关心他人、尊重他人、追求卓越和承担责任,这些都是一个人能够赢得他人信任和尊重的品质。所以说,一个员工是否有"德",首先要看他是否具备值得别人信任的品格。
需要强调的是,任何一个员工的职业化程度,即他的"德"和"才"都不能脱离他所在的组织孤立而谈,因为每个组织对于其员工的"德"、"才"都应有明确的标准。就拿员工的着装来说,不少公司会要求正式一些,而有些公司就没那么严格。许多跨国企业对不同岗位的职业能力都有明确的标准规定,有些企业对岗位能力的要求却很笼统。但不论你所在的组织是政府机构,还是其他企事业单位,员工职业化的标准还是有共性可循的。
现今我国人口众多,就业市场竞争激烈,人们常常陷入"不是我选择职业,而是职业选择我"的尴尬。也正因为如此,许多人放弃了为自己设计职业发展的主动性,直到小有所成时才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职业道路。尽管现在的工作轻车熟路,但有多少人真正热爱自己正在从事的职业呢?
内在变革是企业职业化员工对外在变革的反应,涉及员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身份、地位、与他人的人际关系等诸多与切身利益相关的因素,所以需要一定的过渡期和适应期。相对于外在变革来说,内在变革缓慢而微妙。
很难塑造一个人的"德",却有助于增长一个人的"才"。职业能力作为一个人"才"的关键体现,也是反映一个人职业化程度的重要维度。无论如何,需要牢记的是,"职业化"永远都是以"德"为先。"德"是职场人士、其实也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
俗话说: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职业通常是一个人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同时又从很大程度上反映一个人的人生追求。因此,职业选择成为我们每个人一生中的重大决策之一。无论我们从事什么职业,刚一开始的时候通常工作能力还不算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验的增长,工作能力会不断提高。然而,工作动力却不一定随着工作能力的提高而正向地增加。
理想的职业是因人而异的。简言之,理想的职业应该是一个人真正喜欢、适合并能通过努力而胜任的工作。说起喜欢似乎容易,有许多女孩子可能都喜欢模特这个职业,但有多少人适合呢?有些人适合并胜任做销售,甚至直销,但并不喜欢。理想的职业必须是"喜欢"、"适合"和"胜任"这三个要素的集合,缺一不可!
其实,“职业化”是职场的基本生存准则,也是职业人必须遵循的第一游戏规则,更是作为职场人士获得发展的基本要件。它是国家与国家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员工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必须遵守的道德与行为规范。如果你想成为职场中的成功者,想要取得职业生涯的辉煌,就必须懂得和坚守这个规则。
最后,李绘芳老师认为在工作中,不管做任何事,都应该把它当作学习和个人成长的一部分,将每一件任务都作为一个新的开始,一段新的体验,一扇通往成功的机会之门。无论从事什么职业,无论身处什么行业,搞清楚“你为谁打工?”这个问题和进行职业化训练,都是至关重要的。没有强大的职业化员工队伍,就没有强大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