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在国人心中的真实价值——普通人眼中的国事系列谈之五


诺奖在国人心中的真实价值——普通人眼中的国事系列谈之五
作家莫言获得了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的确可说是一件令国人高兴的事儿。自消息公布这一个多月以来,媒体使尽了浑身解数,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论证此次获奖的重大意义。社会各界都在以能够想到的各种方式,抒发着自己对该事件的态度,官方首次打破了对诺奖的沉寂,高调地向获奖者表示祝贺;莫言家乡的父母官表现得更为亢奋,放出豪言,要投入几个亿打造“红高粱文化产业园”,以此来快速拉动本地的GDP。一时间,各路英豪纷纷加入其中助兴,好不热闹。出现这样的场景,完全是可以理解的。想当年,因为政治的缘故,我们曾经长期被隔离在世界主流阵营之外,各种荣誉基本都没有我们中国人的份儿。尤其在乎面子的国人实在被孤立禁锢得太久了,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我们终于重返联合国,参加了奥运会,加入了WTO。每一次奥运金牌的获得,每一次国际性比赛的优胜,我们都发自内心地举国同庆。从六十年代的乒乓球崛起,到八十年代的女排称霸;从朱建华的跳高记录,到刘翔的奥运夺冠;从李娜的法网大满贯称雄,到莫言的诺贝尔文学奖;每一次的精英凯旋都伴随着国人的心潮涌动,因为这些荣誉对于国人说来,是一种世界性的认可,中国人太在乎被世人的认可了。
在这股因莫言获奖引发的热潮中,有些社会现象还是值得注意的。比如媒体对这个事件的关注尽管非常集中,但其表现还是比较理性的。比如,诺贝尔奖以往尽管与国人有过交集,但因为其中被赋予了较重的政治色彩,因而国内的媒体基本不做报道,进行了比较彻底的淡化处理。此次莫言获奖,我们并没有人为地为之添加政治色彩,莫言本人的声音也很真实自然,没有刻意进行政治色彩的包装,而是突出人性和文学的本质。在我的记忆中,我们的官方选择能如此泰然地正视诺贝尔奖,没有将此次获奖与体制优越性紧密联系,这样的达观理性态度的确是很难得的。还有一点值得提及的是,尽管各路媒体对莫言的采访报道很多,但很客观平实,完全摒弃了传统高大全的模式套路,将莫言还原为一个真实生动的山东高密人,尤其生动的是一些细节的刻画很生活而又鲜明。比如农村长大的莫言,十四岁时还尿炕;小时候总饿肚子,经常偷东西吃被抓挨罚;当兵到部队,一顿饭就轻松地吃了七个馒头等等。这样的事情似乎有些丢人现眼,但却非常真实,也揭示了作家有着丰富的农村生活体验才能写出好作品的朴素道理。再就是莫言在媒体的狂轰滥炸中没有忘形,他的表现很理性,很淡然。尤其在回答关于“你幸福吗”的提问时,他说“我不知道”,这样的回答也许会令提问者感到失望,但他不做作,不去顺应那些无聊的问题,拒绝充当那些模式化套路的演绎者,的确赢得了很多人的尊敬。
坦率地说,莫言获奖对他本人的确是件好事,不仅那750万元的奖金可以帮助他改善家里的住房条件,还能让他的作品被更多的读者所知晓和接受。而对于国人而言,意义也是重要的,中国正在全面地走向世界,中国人的智慧不逊于世界上任何民族,也不必总是用传统的眼光和戒心审视周边的世界,中国人的智慧和成就本身就是一笔世界财富,根本不必担心被妖魔化和不被认可,阴谋论的说法将逐渐没有市场。我们一直说诺贝尔奖的评选被政治倾向所左右,而莫言的获奖使这种论调没了存在的基础。对于年轻人说来,莫言的成功正面激励价值就更大了,他就是个农村孩子,因为喜欢写作而成了作家,他也并不算勤奋,每年还出版不了一本书,然而他如今却成了拿到诺贝尔文学奖的文化名人。显然,这个事实诠释了一个最简单质朴的真理就是,只要你有梦想,又能脚踏实地去努力,明天就一定是美好的。当然,这种美好未必非要用诺贝尔奖来证明,因为你的内心感受就是最权威的评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