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万亿保稳增长 – 保8不是目标
Roger谭,战略管理顾问
2012-9-1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于“林毅夫看好新一轮稳增长:摆脱危机需要投资基建”报道,引来网上很多不同的声音。
本人认为,如果将经济问题和跟帖者个人的非经济观点混淆起来,这样的舆论只会引起极端思潮。记得,林毅夫教授曾经反对过各地政府放弃现有的价值资产而盲目地进行新的基础性投资,盲目地追求GDP。必须将林教授现在的基础建设投资的思想跟“腐败”投资区分开来。注意林教授的话:“有条件”地加大基础建设。“现在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现在那些腐败造成的投资失误偏偏是造成今天应该进行新一轮基础投资建设的障碍。
先动优势与风险
几年前就应该看到,在贫富悬殊的局面下,面对房价飙升和物价通胀,解决问题的出路看来只有提高普通老百姓的工资水平。
要提高普通人的收入水平,就要进行结构性改革和产业转型,这就需要基础性投资。
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变革。现在是产业转型和基础性建设的时机。今后美国等国的产业政策也有可能会吸引在国外投资的企业回流或转移。这给国内企业留下了市场空间;另外,过剩的流动资金最终会贬值,解决该问题的其中途径是将其尽早投入到基础建设中去。
单纯将眼光放在现在的贸易政策上不是长久之计。交易只能产生成本,是讨价还价,而不能使国民经济增值。林教授表示“中国经济(要)继续坚持持续技术创新,同时调整资源配置。”对此,本文的理解是基础投资要支持产业转型和强调资源有效整合(而不是字面上的“配置”),以此产生资源增值。其中包括如何以少量投资盘活第一期4万亿投资中的闲置资产或者失败投资。
但最严峻的问题是,下一轮的4万亿投资的项目内容是什么?如何对下一轮的4万亿投资运作进行绩效度量?没有有效的绩效度量,就分不清各投资项目的实施能力和价值的界限,分不清责任,也就不知道如何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才能达到资源增殖的目的。
这关系到由谁来实施新一轮的投资决策和规划。等清除了腐败再进行投资?腐败问题何时能清除干净?那时候越南/俄罗斯/朝鲜/等国都追上来了。不积极进行产业转型就不能提高国民收入,也就不能够刺激消费搞活经济。这是一个循环的怪圈,关键要看切入点在哪里。
投入4万亿,风险在哪?关键是要看内需和借贷利息。如果整个投资是依赖财政支出而不是放宽信贷,那么降息就不是投资的主要刺激条件。现在内需疲弱,那么重新开放房地产市场?那一块肯定火。但是关于前一轮的4万亿投资,林毅夫教授说过:“房地产可能是这一(投资)计划的副作用。”这个“副作用”是比较大,因为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房价高涨会摧毁零售业和实体店,会由此推高物价。那由政府来投资房地产又如何?问题是就算由政府主导房地产业务,那么地皮如何定价?就算是政府能够将房地产价格调下来,但是现在已经高价买了房产的民众怎么办(负资产)?这里也有一个死结。最后的途径,还是要整理渠道治理权和产业政策,将治理权和决策权力下沉才行。也就是在更低的经济层面上运用创新思路和活力,在政府新体制护航和指导下,自主形成内需所需要的市场圈。这一切只能尝试,小步走,一旦形成经验惯性,大步走。
地方政府的投资动议
根据2012年08月08日 02:36 消息(来源:第一财经日报,欧阳亮):
在经济增速下滑的背景下,地方在财政收入、就业等方面的压力都沉重起来。为刺激经济加快发展,多省市的地方政府暂时放下调结构的目标,再次祭出了基建投资的“杀手锏”。 从6月到7月底,从陕西到广东,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地方政府推出的重大项目投资总额居然接近了4万亿。 这些投资的时间跨度有长有短,贵州的“3万亿计划”更是长达10年,但《第一财经日报》采访的专家认为,资金仍然是实现这些计划的主要瓶颈,而要突破该瓶颈,引导民资参与是关键。
这些推介项目的大部分都是基础设施和城镇化建设项目。其中长沙市2012年的8292亿元投资规划中,产业项目投资仅占总投资规模的16%,其他项目分别是功能区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化项目(第一财经日报)。这种规划必须要清楚自己的目标在哪里,而不是为了保8。
贵州省去年该省实现一般预算收入仅为773.2亿元,却提出了支撑庞大的3万亿投资规划。贵州省委党校领导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贵州省公布的3万亿规划,是一个十年的概念,而且仅仅是一个规划,而不是说政府就有这么多钱去投。”无论如何,如此庞大的规划没有让人在近期看到切实可行的模式,不会令投资者信服。
有研究员认为(广东省):“地方政府热衷于基建投资有多种因素,其中,基建和房地产结合最紧密,基建搞得好的地方,土地出让价格也进一步抬高,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基建把生地炒成熟地,可以增加地方收入。此外,在产能已经相对过剩的情况下,投资基建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基础设施建设是否过剩不能一概而论,要考虑经济周期,而经济周期非常难以预测,但基础设施适度超前还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基础设施的建设也是为将来的经济上升周期作准备(第一财经日报)。”这里的问题是,由于没有实质性的预测和论证而对房地产基础设施过度投入,将会看不到或者无法及时捕捉因为产能过剩而出现产业转型的机会。另外更令人担心的问题是,如果导致前期房地产投资副作用的制度性结构保持不变,那么,“把生地炒成熟地”的做法会不会在再次基建投资中,资本与土地资源价格之间再次相互提携?如果是这样的话,可能的结果就是由于没有资金回报预期,地方政府负债更多,这些都让民众来承受,贫富悬殊的距离更加拉大。这从核算第一轮的地方政府的投资效益如何就可清楚。
意义。单纯看保8%没有太大意义,要看其具体内涵才行。我们所需要的GDP增长率上升是不应伴随着贫富差距拉大的。我们扩大社会资金投入的目的是什么?如果这样的基建投资是以增加社会成本为代价,民众反而要承受通胀和不安全感,那么保8有什么意义?这只能说明资源配置很不合理,资源是在减值,而不是增值。
林毅夫教授说:“增长率是多少不是问题,关键在于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如果没有增长率就无法追赶发达国家,关键是经济发展必须是可持续、包容性的。”这里头多少表明了保8的实质性意义。
长期性。保8能保多久?20年以上,钱从哪来?要可持续发展,各行各业必须要有阶段性的盈利能力,这体现在现金流方面。
资本增值。长期性资源配置不会使资源增殖。这种“一括性”将资金投入到回报期很长的项目的做法将使我们看不到其它更有利可图的近期机会。
资本构造与风险。据说这次投资的资金来源是依赖财政支出而非信贷宽松。如果我们重视投资效果,保8不只是以投入量来保投入期间的就业,而是要保产出。如果投入资金后能够保证得到良好的投资回报的话,我们不一定会拒绝增加债务。在对投资前景有可信的预测数据支撑的情况下,比如,投资公路项目是前期公路项目的延伸,而前期投入使用后车流量大大超出预期而造成拥堵,那么在第二轮投资中,就可能选择继续投资公路建设。这种情形,是选择零借贷,还是增加借贷对自有资本的比例?前者可能是最糟糕的选择。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撰文指出,新阶段的稳增长与以往相比有了不少变化,最突出的一点是市场力量在增强。各地的投资计划并不都是政府投资,地方政府也不可能有这样的能力来承担巨额投资。而政府搞好规划,改善引导方式,把民间的资金引到实体经济和有现金流的基础设施建设上无疑是关键的一点。(第一财经日报)
基础建设的目标。资金掌握者如果没有真正搞清楚投资目标到底是什么。没有人能够说得清整个投资过程的其它部分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资金掌握者对将来缺乏清醒的认识,那么可能发生的问题就是不负责任。不负责任的态度就是什么都不做。
7月16日宁波市政府关于推进工业经济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提案是跟产业转型国策接上轨的,是注意效益和知识积累的。其中提出加快推进重大工业项目建设,对投资额20亿元以上的重大工业项目和3亿元以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予以单独考核和表彰。
7月23日,南京市的关于进一步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的提案也提出,要积极发挥投资对拉动内需的作用,加快推进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新兴产业项目建设和消费载体建设。
这两个地方的投资方案方向很明确,就是围绕着社会福祉这个中心来运作,将资本运营(决策权)下沉到产业和市场层面,讲究投资的资源效率。
当然,如何实施是另一回事。
内需
内需生成的原理是你需要我,我也需要你。
信息体制。跟企业经营不同,这里的信息体制应由政府来把握,在人力资源、信息推广、采购这三个方面的跨行业的政府信息平台是任何行业都替代不了的。功能是:
·是避免省市之间的不当竞争。比如重复上相同的项目,而市场容量又不够。
·省市之间的协同。
·产品渠道的疏通与协调。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而造成过频繁的投机行为。
· 新产业的嫁接程序。这就是确定项目机会和可行性、配置和整合资源、开拓资源。
技术快速消化。特别是引进的技术项目,从引进那一天起,就被国外输出方盯住了。往往在国内企业还没来得及完全消化,投下资金没有得到实质性回报的时候,它就进来瓜分市场和消灭竞争者。
需求循环链。打破地域疆界,打破资源跟产品层面的疆界,由各地方政府牵头签订合作协议,建立持久的行业间一体化关系。形成头接尾、尾接头的产业关系,如:
·产业链。如:
钢铁、矿业、煤化工、耐火材料、机械加工、建筑安装、运输、水泥、等等不同产业建立串接的供求战略关系;
大医院、专科医院、社区医院、社区、串接起来的医疗护理机制,有指导性地根据病情分流病患者,减低社会成本。
大学跟企业串接,大学为企业培养出现成的知识产品;企业将收益回馈到大学生学费里头。
·资源的多元化。通过行业跨接,废料也是原料;产品也是原料;产出也是投入。
·资源非专用性。外延一体化 – 比如:矿山设备技术和人才是石膏产业的资源要素;石膏是陶瓷模具的资源,供给包括自己企业在内的建筑卫生陶瓷产业。
资产盘活
新一轮投资应当是第一轮4万亿投资的接续,是更新,而不是重新定位。重新定位会毁掉前期投入积累起来的经验和知识。这其中包括对第一轮投资的问责,从中找到(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和总结经验,纠偏,和建立项目档案库。重要的是考虑如何盘活各种遗留下来的闲置资产。
第二轮投资成长应当成为第一轮投资增值成长的必要条件。
产业结构
第三产业的结构由先进技术产业生成。传统的蓝领阶层实质上是服务于先进机器设备的白领。
能力与价值
与那些从外部来源获得的资源相比,已经为企业所控制的资源给企业创造经济租金的可能性更大。这是因为已为企业所控制的资源是它在前一个战略要素市场中获取或培养的,这些资源的价格反映的是它们被用于实施先前产品市场战略的价值。
关键是如何实施。关键要保证有回报。要搞清楚短期、中期、长期投资项目的关系;搞清楚大、中、小项目之间的关系。核算要以单个项目为基础,而不是以固定时期或者组织单位为基础。只有这样,才不会模糊了能力与价值的界限,才会看到资源增值的来龙去脉。
前期的4万亿投资必须将项目跟负责人挂钩入档。根据中央的总规划原则,从不同成功项目案例中总结出某些规则和路径;对于失败的投资项目,如何进行“修理”,以此作为以后的指导。这些机会和失败项目的管理应该是跨地域的,由这次投资的总规划师来管理。
Roger C Tan, Roger Tan, TanRoger, 谭聪,谭络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