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心铺就“新生”路 真情换回“浪子”心
--------三合监狱民警教育转化服刑人员谢某纪实
编者按:三合监狱X监区服刑人员谢某,因自小叛逆, 2008年犯抢劫罪入狱后,家人伤透了心,索性不再理他。在服刑期间,他先后因不服管教、抗拒劳动、顶撞民警、装病等违规行为受到严管、禁闭等处罚。如今,谢某不仅遵规守纪,还主动要求参加思想政治学习、接受劳动改造,为其他服刑人员树立了榜样。而就在一个月前,他还是监区的重点人头,是什么原因促使他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监狱领导的耐心教育,监区民警的关心帮助,亲人的深情呼唤,把我从死神身边拉回来”。这就是谢某发自内心的回答。纵观谢某的改造历程,我们看到了一名服刑人员在高墙内脱胎换骨般地蜕变,更看到了那一个个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监狱民警用朴实无华的真情,履行着自己的职责,教育感化着服刑人员,为践行“忠诚奉献、惩教育人”的庄严承诺做着自己最大的贡献。
刚满二十锒铛入狱服刑人员谢某,于1988年出生在奉节县的一个小山村,由于家境较差,在很小的时候就被另一户人家抱养。但养父母家中子女较多,家境也一般,使得谢某从小就缺少家庭的温暖、亲人的关爱,刚读到小学二年级,就辍学了。从此,他失去了最后一处精神家园的,变得无拘无束,无所事事,开始了流浪的生活,游离在社会的底层,结交了一群“社会哥们”,行为更加任由自已的性情,放荡不羁,喝酒打架、摸扒偷抢成了常事。此时,养父母已根本管不住他,亲生父母更是有心无力。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他的恶名使得乡里的人们都惧怕三分,俨然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小流氓。在2008年4月终因犯盗窃罪被处有期徒刑4年,后经查证犯有抢劫余罪,被合并执行有期徒刑7年6个月。这一年,他刚满20岁。
虽然万州区、奉节县两地距离很近,但谢某与家人的心却显得那么遥远。入狱快5个年头了,他既没有家人探视,也没有电话联系,更没有款物接济,典型的“三无”人员,这让不了解底细的人还以为他是个“孤儿”。
入狱以来,谢某常自暴自弃,整天脑海里都装着如何逃避劳动,逃避学习,买卖生产任务,内务整理不达标、吵架打架、顶撞民警等违规违纪事件时有发生,月月几乎都有扣分,天天都有强化学习的情况,年纪轻轻就已经是一个反改造份子。
剖析探究抗改缘由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本属于花季年龄的青年走上了邪恶之路、抗改之路?民警们翻档案、查记录、个别谈话,一幕幕清晰的画面展现在大家(微博)的眼前。原来,谢某入狱后,亲生父母彻底凉了心,断绝了与他所有来往,养父母年老多病,长年卧病在床。亲情的缺失,使这个原本就过早步入社会的年轻服刑人员逐步陷入到焦虑、沉闷、抑郁的情绪之中,整天无精打采、郁郁寡欢,根本无心改造。
民警们通过深入了解发现:谢某对自己犯罪服刑认为是命中注定,反正身无分文,亲人对他不理不问,觉得自己孤身一人“吃饱了全家不饿”,认为自己刑释后出去身无所长,还不是一样“走老路”还得“再进宫”,记功与不记功,减刑与不减刑没有多大差别,有时甚至还觉得呆在监狱里生活还有规律些、安稳些。谢某完全失去了对生活的希望,稀里糊涂的过日子。
针对他的情况,民警们没少费心,总是苦口婆心地讲法理、讲道理、甚至批评教育,有时长达一两个小时,而他总是管得住一天(微博)、二天,然后仍我行我素,把民警的话当耳旁风,任着自己的性子行事。服刑4年多,累计考核分才勉强达到记功标准,可当民警打算为他记功时,他却主动打报告,要求放弃记功机会。当民警问他为何不想记功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我这样一个‘三无’人员,家人已经抛弃了我,不再管我,现在无家可归,出去后生活无着落,吃了上顿没有下顿,你们不要跟我说什么记功减刑,现在我连死的心都有。”
真情教育点化顽石
对于服刑人员谢某的消极改造,民警们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这么年轻的小伙子,未来的路还很长、很长,我们不能放弃他。”监区长黄承刚如是说。在接下来的教育转化中,监区民警们耐心细致,经常主动找谢某谈话,在摸清其秉性后,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个别教育谈话,并善于洞察和抓住每一个有利时机对他进行攻坚转化。
为了促使谢某思想转变,民警们常利用谈话教育、批评劝诫、启迪引导、表扬鼓励、角色换位等方法加大教育力度和深度,半年的个别谈话次数就高达60余次。每当谢某改造上出现不良苗头,民警们总是一针见血地予以指出,句句在理,让这个改造中有名的“混混”心服口服。同时,针对谢某缺少家庭温暖、缺乏经济来源的实际情况,民警们经常在生活上予以关心照顾,特别是谢某所在分队的管教民警,自筹资金,专门为他购买了一套全新的生活用品,鼓励他积极面对未来的改造之路。
同时,监区长黄承刚指定监区二级心理咨询师汤毅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引导他树立起乐观健康的改造观念。渐渐地,谢某与民警的对立情绪和戒备心理弱化了,也打破了长期以来反抗的心理定势,有了想改造的心理趋向。
民警的辛勤付出逐渐唤醒了谢某的良知和理智,使他从思想上有了一定的转变,改造也逐渐变得积极踏实了。通过一年多的攻坚教育转化,谢某基本进入正常改造,在他的内心深处,已开始萌发对重生的渴望。
触景生情重陷绝望
一转眼,到了2012年的春节。俗话说,“每逢佳节倍思亲”,看着身边的服刑人员一个个都收到了亲人寄来的祝福卡,亲人寄来的钱物,谢某感到非常的羡慕,同时也非常的沮丧。
改造表现稍有好转的谢某,突然间似乎有一股巨大的失落感在他的心中不断的积淀,人开始变得异常的沉默。元宵节刚过没几天,谢某就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了一封信上。3月12日晚收监后,谢某蜷在自己居住的舍房铺上,偷偷的写了一封信,写完后蘸上手部疮口渗出的血液按上指纹,在13日晚收监后鼓起勇气将信交给了监区值班民警。
“……我是个多余的人,不想再连累养父母,从小到大已经给他们添了不少麻烦。我只想找到亲身父母和两个哥哥,想问他们一句话:愿不愿认我……”在信中,谢某还向民警表达了对生活的绝望,并提出希望民警能帮助联系上他的亲生父母。
一波三折解开心结
针对谢某的情况,监狱及监区两级领导高度重视,一方面安排心理矫治干事对其进行了心理干预,稳定他的情绪,让其焦虑的心境有所缓和。另一方面,积极研究措施办法,安排狱政科民警扈华将谢某的特殊情况作为个案进行跟进处理,寻找突破口。
为了彻底解开服刑人员谢某的心结,使其安心投入改造,监狱成立了一个由狱政科民警、监区民警联合组成的“寻亲小组”,为谢某踏上寻亲之路,用亲情唤起其对生活的希望并促进其转变。
可谢某入狱后,一直没有家人和其联系,也没有亲属来监探视,以往的联系方式又都联系不上。现在要联系上其家人,难度可想而知。寻亲小组组长狱政科科长高天亮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通过当时送监时的看守所来寻求突破口。于是,民警们立即联系奉节县看守所,可得到的回复是:无法联系上其家人。民警们有点沮丧,但没有放弃,筹划着让两名民警亲自上趟奉节,踏上一条特殊的寻亲之路。
正当民警们准备前往奉节时,奉节县看守所打来电话,告知监狱方,在最近一次座谈会上,有一名已退休的看守民警回忆起了这名服刑人员,曾经为其做过询问笔录,有点印象。事不宜迟,监狱狱政科民警扈华立马与他取得了联系,几番周折,通过查记录、翻档案,终于查到了谢某所在村的村委会电话。喜讯传来,民警们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可事与愿违,好不容易让村支书联系到了谢某的家人,可对方的回答竟是:“他从小就不听我们的管教,一天在外面漂,死了都和我们无关。”民警们被浇了一盆冷水,感到非常的失望与诧异。
怎么办?谢某的家人根本不愿接纳他。监狱党委书记、监狱长柯亨志获知情况后,对寻亲小组成员说道:“谢某如果能够获得亲情的关怀与支持,必将有助于他进一步树立改造信心、生活信心,为了挽救这个失足的青年,为了挽回这个濒临破碎的家庭,我们要尽最大努力争取其家人的配合,化解谢某与其家人之间的隔阂。”监狱党委副书记、政委罗义勇鼓励大家:“不放弃、不抛弃,绝不能半途而废!”
柯监狱长和罗政委的表态,坚定了大家的信心。寻亲小组的民警们毫不犹豫地踏上了前往奉节的路,开始了一次特殊的寻亲之旅。几经周折,民警们终于找到了谢某在农村的老家。“我们以前那么尽心尽力地教育他,但这个不争气的弟弟就是不听,还一再犯错,最终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我们全家都凉了心,也不想再管他了。”谢某的大哥激动地对民警说。
民警们用了近两个小时反复劝解安慰谢某的家人,对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谢某的母亲同意与儿子通一次电话。
“妈妈,儿子错了,儿子想您”,服刑人员谢某刚接通电话就扑通一声,笔直地跪在电话机旁,此时的他早已成了一个泪人。
一听到这熟悉而又陌生的声音,谢某的母亲也动了感情。老母亲讲述(微博)了对儿子的思念和对他走上犯罪道路的失望,并对他说道:“儿啊,只要你在里面好好改造,我们一家人还会认你,等你回来……”
第二天,谢某主动找到监区长黄承刚,深深地鞠了一个躬:“黄监区长,当家人放弃我时,监狱警官没有放弃我,你们让我燃起了对生活的渴望,谢谢你们,谢谢。”对于普通人来说,谢谢二字或许司空见惯,但它出自一名服刑人员的肺腑之言,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对民警是多么大的精神慰藉。监狱民警干的活没有白干,流的汗没有白流!
高墙大爱终融坚冰
真诚的挽救和关爱,像春雨般滋润了服刑人员谢某那干涸破裂的灵魂,耐心的教育开导,逐渐打开了他那尘封的心扉。
看到谢某的变化与进步,民警们意识到,要想从心灵深处挽救谢某,继续争取其亲人的帮教是重要和必要的。民警们立马趁热打铁,积极动员谢某的家人到监狱看望帮教他。在经历了几个月的激烈思想斗争后,2012年5月上旬的一天,谢某的大哥给监狱打来电话,答应等忙完手里的活后,尽快到监狱看望弟弟。
5月中旬的一个星期五,谢某的两位哥哥突然从奉节来到三合监狱,没有事先告知寻亲小组的民警。在门岗接见登记室,他们被告知谢某所在监区的接见时间是每周三,因此不能接见,两位哥哥沮丧地买了车票准备回奉节。或许是上苍也被感动,或许真是无巧不成书,恰好当天监狱寻亲小组民警扈华给谢某家里打了电话,询问何时来探监,谢某母亲说两位哥哥今天已去万州了,并告诉了他们的手机号。
民警扈华一方面将情况立即报告给监狱领导,另一方面立即电话联系其哥哥。柯监狱长亲自批示:“难得来一次,同意会见。”至此,一场特殊的会见在高墙内展开,一段阔别多年的亲情在高墙内延续。
“哥哥……”
“弟弟……”
兄弟三人一见面就抱成一团失声痛哭。
满脸泪痕的大哥告诉谢某,因为父母已经上了岁数,行动不便。说着,他们从包中取出几张照片:“弟弟,你看我把你小时候的照片都带来了,还有爸爸妈妈的合影,你虽然从小缺乏家庭温暖,但我们大家都希望你能做个有用的人,你不要辜负了监狱民警的一片苦心,一定要好好的改造啊,我们一家人都在等着你回来。”谢某二哥激动地说道:“过去的一切像一场噩梦,如不是监狱警官这次特殊的寻亲之旅,我们没有今天的相见。”
此刻,服刑人员谢某的泪水早已打湿了衣袖,他用颤抖的双手举起小时候和父母在一起照的全家福照片,对着一旁的民警哭着说道:“我终于见到我的亲人了,是你们给了我机会重续亲情,是你们给了我勇气重树信心……”
时间如梭,转眼一周过去了。在监狱民警耐心、细心、热心的教育和关怀下,在家人的帮助、亲情的感召下,谢某慢慢地变了:白天,他主动将劳动任务从最低级一下升为二级;晚上,他利用自己有限的文化基础,积极撰写稿件,写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谢某的蜕变,是一个艰难的改造历程,民警们有过无奈、有过喜悦、有过失落,但最终有了收获,但他们没有就此打住,而是继续施以大爱去唤醒那个尘封许久的年少之心,巩固教育转化成果。期间,民警们两次婉言谢绝谢某亲属的宴请。
在服刑人员谢某的日记本封面上,有四个清晰的大字:重新做人!短短的这四个字,却字字千斤,不仅是他对社会的承诺,更是监狱民警对他持之以恒的教育,坚持不抛弃不放弃的倾情回报。监狱民警,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忠诚奉献、惩教育人,脚踏实地践行着“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必将把它丰富的内涵演绎得更加淋漓尽致!(记者 李在万 通讯员陈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