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文化产业 创造文化财富
——陈忱著《文化产业的思考与对话》书评
(一)多年研究熔铸的“原创”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从2003年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专门研究当前世界文化产业发展情况及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发展问题,到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相继颁布出台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若干意见》和《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等指导性文件,中央的高度重视和我国经济连续飞速发展,文化产业在我国取得了空前的发展。
由于文化产业是新兴热点,有关文化产业的著述日渐增多。2006年8月由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陈忱著《文化产业的思考与对话》一书的出版,使我们眼前一亮,这不是一种“编著”的合成本,这是一本集多年实践、多年关注、多年修炼和多年研究熔铸的“原创”。这本著作的出版,引起了文化产业相关行业的多方关注。这本著作,有没有内涵的“厚重性”?有没有实践和应用方面的“指导性”?能不能告诉读者掘金文化产业到时候了么?面对一些发达国家咄咄逼人的文化攻势和意识渗透,以及世界各国开始意识到抢占文化产业制高点的背景下,我们应该怎样站在科学的立场上,用产业化的视角来认识我们能不能做好文化产业?以及给我们以信心,使我们认识和把握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实际运作……
面对多项疑问将作何种“思考与对话”——《文化产业的思考与对话》一书作者在“自序”中阐述了一个基本的原则,“今天,其实不应该有太多的理由,来解释我们是否能做好文化产业,回忆一下27年前,改革开放的名词不存在的时候,我们想做文化产业,也是绝对不可能的!太多的要求,太多的抱怨无济于事。处在这样一个历史阶段,公益性文化事业完全由国家投入不现实,经营性文化产业完全由民间投入,缺少政府引导和扶持也是不科学的。只有科学有序地面对文化产业,才能做到实事求是。”
在文化产业与产业科学的关系方面,作者又作了这样的“思考与对话”: “文化产业一定不能就文化谈产业,文化产业也决不是搞形式主义、圈地盘、建基地就可以解决问题的,要深入了解文化产业的产业运作结构,才是根源所在。文化产业需要跨行业的研究、多领域的合作,才可做强做大。虽然文化产业不像其他传统产业那样,在我国经历了一个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过程,但文化产业的发展一定是一个更加艰巨的过程,即将公益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从体制和运作模式上区别开来,同时,还要有内在的必然联系。这是一个紧迫而长期的任务,也是一个从初级、中级到战略层面的转化。这种转化不可能迅速达到。因此无论是旁观者还是参与者都应该客观、冷静地面对。意识形态原有的单一的阐述形式,已不能完全适应今天经济全球化的社会发展环境。”
(二)积极应对不平衡 在战略合作中保持话语权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近几年来得到中央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中国文化产业也步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但是,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存在国际环境的不平衡性,还存在国内环境的不平衡性,目前人们所谈论的文化产业,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不平衡性,是因为他们各自处在发展的不同阶段。由于全球化的过程得到迅速进展,全球化的经济、文化交流在深度和广度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这样文化产业发展的不平衡态势,正在成为谋求不平等文化经济利益的重要条件。
作者深刻地认识到这方面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与“我们的文化产权、文化主权、文化安全是否受到威胁”联系到一个相应的认识高度,并列出了“面对国际间的合作应注意”的系列方法,同时指出:“目前,除上述几点外,我国文化产业的国内市场正处于培育期,因此,应加大开拓国际市场力度,用中国传统文化素材开发现已成熟的国际市场是简洁的通道。这样,既能避免国内市场不成熟的缺陷,又能在国际市场上锻炼和检验我国文化产业的人才和产品,更为重要的是,主动面向国际市场,积极应对来自亚洲及世界各国的文化资源的国际化现状和趋势,加大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产业项目和产品的合作,有助于保存我国文化的独立性以及联合国所倡导的文化多样性,并可以为未来中国文化产业品牌的国际化作准备。同时,借助与国际间的战略性合作,我国的文化主权、产权和安全的话语权,在国际上又能够具备基本的保障。”
(三)真正的文化产业的实践者与思考者
读过《文化产业的思考与对话》这本书的人,都会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是位真正的文化产业的实践者与思考者。正如读过这本著作的人所体会得那样:“在目前转型期的文化产业环境下,在文化市场发育尚不成熟的情况下,很多文化企业都在懵懵懂懂‘摸着石头过河’,心中怀着对文化产业的一缕阳光,‘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亟须获得多方面的帮助,来自政府的,来自政策的与来自经验的。此时此刻,陈忱结合自身的实践感受,把灵光闪现的思绪与点滴经验收集起来,传达出他对文化产业品牌、人才、市场培育、理论建设的思考,同时把自己在处理文化项目招商、文化项目决策、文化产业融资等具体问题时的经验记载下来,诚心地奉献给文化产业的实践者与管理者。”(见2006年9月30日《光明日报》《文化创造财富的激情报告》曹敏燕\文)
我们细读抑或是粗略的翻阅这本《文化产业的思考与对话》,我们都在“开卷有益”中有所收获。无论是在中国文化产业(国际)论坛上的“盘点”和“展望”,还是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科学规范的理论指导和运作;无论是应县木塔的文化产业开发,还是中国武术功夫的走向世界;从内蒙古丰富的民族历史文化资源到山东蓬莱经济发展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兼容并蓄;从传统戏曲、当代话剧到民族民间文化的定位与拓展到文化艺术工作者现阶段在文化产业领域中的定位;在文化产业与风险投资;在海外文化产业相关政策的启示;在文化产业人才现状及人才培养;在欧美经验对我国发展文化产业的启发以及文化产业理论研究成果如何转化为生产力等等领域,涉猎之广、层次之多、角度之全面、观点之深刻,以及媒体舆论多方面的褒扬,都给予我们深刻的印象和复读的欲望。
(四)文化产业 从经济文化到文化经济
如果我们把当代的文化产业之前的经济形态发展过程,综合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未来学家的观点,可以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简单的罗列出来,大约是这样:以农业为基础的经济,进步到以工业为基础的经济,又进步到以服务业为基础的经济,再发展到以知识性服务业为基础的经济,进而形成当代以艺术和文化知识服务业为基础的经济。这个发展逻辑,可以说是一个从经济到文化的过程;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一个从文化到经济的发展过程,从文化到经济也有一个发展逻辑,即传统文化阶段,从传统文化到商业文化,从商业文化到文化产业,从文化产业到内容产业,从内容产业到创意文化产业。
丹麦未来学家沃尔夫·伦森认为,在当代人们消费的注意力将从物质需要转移到精神需要,从科学和技术转移到情感和逸闻趣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国家创新体系”研究小组,在几年前完成的关于知识经济的研究报告中提出,即将到来的经济时代是一个“高技术”与“高文化”联姻的时代。
陈忱用高度概括的语言和直率的观点表明,“中国文化产业创意人才,管理人才和市场营销人才的培养是当务之急。”“文化产业应是一个多行业合作、跨领域发展的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意识形态的指导,意识形态与文化产业不是矛盾和对立的,更不是贬义词,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要正确理解意识形态的真正含义。”“在未来发展中,文化产业项目和产品应逐步从政府主导变为政府引导,并进入市场主导层面,不断地使其自觉地体现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觉性。”这些话语实在是掷地有声,切中要点。
当我们怀着期盼的心情,再打开陈忱新著的时候,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必将是一个文化产业的创意智慧园地的门厅,当然还是那种实事求是的风格特色。
(原创:张秉鉴 发表于《中国文化产业》杂志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