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效率蒙蔽了眼睛


  现在的企业家总是将效率挂在嘴边,仿佛无效率不企业。效率按照本意来讲其实就是一个人为设定的,合乎一定逻辑的目标。事与愿违的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效率却往往总是违背它的初衷。企业在运营的过程中,是按照一定的量化思路进行操作的,耳熟能详的市场规模、市场占有率、增长速度以及一系列财务指标等等,都成为企业家门衡量效率的“有效手段”,但是总是不能对成本与收益进行精准的测量,也就无法做出明确的决策,这种只盯着“伪量化”指标的做法将给企业运营带来不小的麻烦,甚至是推向毁灭的边缘。

  效率往往使人朝着简化的方向前进,现在环境越发复杂,企业家们越难把握未来的发展趋势,这种不确定性对其心理造成了不小的影响,他们害怕复杂,害怕分析,害怕决策,害怕出错,害怕失败,因此一定要有人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不但业务流程能够有效,决策也会变得简单易行。三个字:快、狠、准,再加三个字:短、平、快。我们大家都怕麻烦,成本一般要比收益要容易测量,也更容易用量化的方式来表现,一般企业在运营的过程中精确地知道企业的成本是多少,但是除了利润,企业往往并不知道其企业对其收益是多少。对效率的迷恋最容易造成的结果是,消减可见成本,损害无形收益。而且对于消减成本来说,是一件比提高收益更为容易的事情,只需要裁员、减少研发、消减广告投入等就行了,其实这些对企业的影响,不会短时间的显现出来。

  德鲁克曾说过,任务要能确定,要能详加说明;目标要能制定,绩效要能制定;如果你不能评价,你就无法管理。但是在测量方面,有些事物比其他事物测量起来要更为容易,花费了多少钱,消耗了多少材料,耗费了多少人工,即我们常说的显性成本,这些指标都很好量化,而企业对环境的产生的负外部性,企业裁员对被裁与在职员工心理的打击,企业前期研发所花费的心血等方面却不是能够准确衡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隐形成本。经济学与会计学一个显著的不同就是经济学更多会以一种隐形成本的思维去考虑问题,关注那些面上看不到的东西,而会计不会算计那些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的隐形成本。因此,过多的强调效率,只会导致企业着眼于当下,只会导致企业忽略长远,只会导致企业看中可见成本,而忽视了总体成本。

  物极必反,对效率的追求,有时候反而让我们没有了效率。在这个资源稀缺的世界中,对每一位企业家来讲,效率都是他们所追求的,但是也正是由于对这些盲目的追求,蒙蔽了企业家的双眼,忘记了当时成立企业的使命,牛奶生产的效率提高了,但是我们却知晓了三聚氰胺与黄曲霉素;酸奶、果冻甚至胶囊的生产效率提高了,我们却吃到了皮鞋;白酒生产效率上来了,我们亲密接触了塑化剂。明茨伯格也曾说过,在实践中,效率和一种特定的价值体系联系在一起。提倡讲效率,就是提倡算计,而算计意味着节约,意味着把社会成本看成是外部因素,意味着用经济收益取代社会收益。企业家们,少一些效率,多一些效益,别让效率蒙蔽了你们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