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杏枝头春意闹。”杏是古老的果树,也是古老的观赏花木。杏与桃、李、枣、梨合称“五果”。“五果”全在春季开花,进而有“五果闹春”之说。在“五果”当中,杏树开花最早,所以有“红杏枝头春意闹”的诗句。春天生机,春色美丽,春意盎然,被一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跃然纸上,经久传唱。
南有梅花北有杏。从花到果,从形态到精神,杏与梅有许多相似之处,很早以前便有“南梅北杏”之说。杏树为落叶乔木,高可达10米,树冠圆形或椭圆形,单叶对生,卵圆形或卵状椭圆形,边缘具钝锯齿。小枝褐色或红褐色。花先叶开放,花瓣白色或稍带红晕。花形与桃花、梅花相仿,花期3-4月。花色具有流变之美,含苞时纯红色,开花后红色逐渐变淡,至花落时变成纯白色。杏果6月成熟。核果近卵形,圆、长圆或扁圆形,与梅果相似,果皮多金黄色,向阳部有红晕或斑点,果肉暗黄色,味甜多汁。杏树寿命可达百年以上。
杏树栽植历史悠久。殷商时代甲骨文就有“杏”字。杏树的分布中心在黄河流域,在西北、华北、东北以及江苏、安徽等地大面积种植。大约在公元前世纪,我国杏树传到了伊朗,以后又陆续直接、间接地传到其他国家。以食果为主要用途的杏树,小面积栽植集约化经营,也称作“家杏”;以食杏仁为主要用途的杏树,大规模栽植粗放化经营,也称作“山杏”。在农村,农户多栽植杏树,建造杏林,经营杏园,以获得杏树果实,赢得市场经济利益。经过长期选育,全国各地形成了各具特色、各有优势的杏树品种。著名品种如陕西三原的曹杏、山东青岛的将军杏、山东济南的金杏、河北遵化的香白杏、北京的水晶杏等。
杏树的花果齐名。杏为初夏佳果,香甜味美。鲜食之外,还可制成杏干、杏脯等。杏仁可供食用、榨油和药用。很早以前,杏与酒就结下了不解之缘。“杏花村”被尊奉为白酒祖庭、清香至尊之地。唐代杜牧《清明》中“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相比之下,杏花的文化影响力比杏果的影响力大许多。春季观赏杏花是中国传统文化,也是文化传统。在闹春的“五果”之中,杏花绽放最早,也就自然成为“春天的代表”。杏树栽植在庭前、墙隅、道路旁、水边,群植、片植于山坡、水畔。早春时节,杏花盛开,艳态娇姿,繁花丽色,胭脂万点,占尽春风。“不待春风遍,烟林独早开”。庭院成列种植,五光十色,壮美动人。尤其是与垂柳混栽,在柳叶吐绿时,相互辉映,更具鲜明的色彩。数十年老杏树,姿态苍劲,冠大枝垂,倒影水中,古色古香,趣味无穷。
“活色生香第一流”。杏花比之梅花,少了些许红艳与傲气,比之桃花,少了几分热烈与奔放,它淡雅中透着温柔,清丽中透着质朴,随和而亲切,引人亲近,令人爱慕。人们爱慕杏花,还在于它花色奇特多变,含苞待放纯红色,初开渐放淡红色,花落之时全白色。“白白红红一树春”、“一堆红波罩轻烟”、“杏花飞雪点春波”。宋代杨万里“道白非真白,言红不若红,请君红白外,别眼看天工。”更将由杏花变色演绎的美妙景象活灵活现。我国古时有多色杏,粉红色、梅红色、红色等,更能调动起赏花者的激情。
治病救人须有杏。杏的花、叶、果、仁、枝、根皆可入药。杏肉杏仁中含有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数十种。长期食用杏产品可延缓衰老,防止中老年血管病。从苦杏仁中提取B17,是防癌抗癌的有效药物。《本草纲目》说:杏也叫“甜梅,是因为杏形似梅而味甘于梅,故名”。杏“有数种:黄而圆者名金杏;白杏,熟时色青或微黄,味甘淡而不酢;甘而有沙者为沙杏;黄而带酢者为梅杏;青而带黄者为柰杏。金杏大如梨,黄如橘。”杏果在中草药中居重要地位,其药用主要有三个:润肺、消食积、散滞气。常用来主治风寒肺病,生津止渴,润肺化痰,清热解毒。当然还有其他很多功效。斐济人喜食杏,长寿而未发现癌症,故斐济不但是长寿之国,还被称为“无癌国”,这不能不说杏之功莫大焉。据传说,三国时期庐山有医者董奉,医道高明,医术精湛。董奉看病不收报酬,但有个要求:即重病治好要在他园子栽5棵杏树,轻病治好栽1棵。年复一年,治愈病人无数,园子里杏树成林,杏子成熟季节,红杏挂满枝头。后来,人们用“杏林春暖”、“杏林高手”、“誉满杏林”以及“虎守杏林”等称颂医德高尚、医术高明。世代名医之家便称之为“杏林世家”。后世医生常称自己是“杏林中人”。
待嫁剩女比梅杏。古代常以“摽(读音piao)梅已过”或“嫁杏无期”来比喻大龄剩女。“摽梅”出自《诗经·召南》:“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就是说,用竹竿去打梅子吧,树上剩下七个;要找丈夫么,趁吉日良辰。“摽梅已过”表示焦急与急切之待嫁心情。未能成婚的适婚男子俗称“王老五”,经济条件极佳的未婚男士称为“钻石王老五”。至於大龄待婚女子,常以“摽梅已过”或“嫁杏无期”来形容之。“嫁杏”有一个故事,一家堂前杏树只开花而不结子,有个媒婆替杏树遣嫁,为杏树披上嫁衣,设酒宴祝祷,第二年杏树果然开花结子,这就是“嫁杏”。这里“嫁杏”是现代嫁接技术的运用。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天经地义,待嫁女子焦急心情古已有之。莫嗟“嫁杏无期”,但愿“嫁杏有期”。“因荷(何)而得藕(偶);有杏(幸)不须梅(媒)”,机会难得,合适就好。
杏树精彩故事多。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在杏坛讲学,由此“杏坛”变成“讲坛”代名字。杏与幸同音,人们以为杏花、杏树能带来好运。叫杏花、杏树、杏林的地名、人名非常见得。人们演绎出不少与杏树、杏花有关的人文故事。相传大学问家梁启超10岁那年随父亲做客,时值初春,主人院内杏花绽放,梁启超被杏花所迷,禁不住偷折一枝,藏于袖中。梁父发现深感不安,又不便当面训斥,宴前与众道:“我出一联,另启超对之,以助雅兴”。上联“袖里笼花,小子暗藏春色”。启超听罢一惊,心中惭愧,对曰“堂前悬镜,大人明察秋毫。”众人喝彩称绝。晚唐著名诗人杜牧有一首脍炙人口的绝句《清明》,诗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谣指杏花村。”尤其是最后一句“牧童遥指杏花村”成为千古绝唱。正因为太有名了,至今很多地方在为“杏花村”的归属闹纠纷。山西临汾、安徽贵池、江苏徐州和南京、湖北麻城、山东梁山等地都提出这首诗中的“杏花村”是本地的“杏花村”,还著述考证,闹得不可开交。据说形成了三大派:一派支持“山西说”(有注册“杏花村”酒商标为证);一派从方志史料和《清明》诗意出发,肯定安徽贵池;第三派从怀疑杜牧《清明》诗的著作权出发,认为杏花村乃是泛指。面对此种情形,真不知杜牧该作何感想?
“赵村红杏每年开。”自古以来,杏就是诗作的重要题材。杜牧《杏园》诗曰“莫怪杏园憔悴去,满城多少插花人”。杏园的憔悴受害于满城插花人,可见当时爱杏花的程度。罗隐《杏花》“暖气潜催次第春,梅花已谢杏花新。半开半落闲园里,何异荣枯世上人?”前两句写自然现象,后两局则抒发情感,对人生反思渗透其中。王安石《北坡杏花》“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曾经有过荣光,不必计较太多。王维《春中田园作》“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临觞忽不御,惆怅思远客。”可见其思想深度。同样具有忧思的还有,吴融《途中见杏花》“一枝红艳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更忆帝乡千万树,澹烟笼日暗神州。”郑谷《曲江红杏》“遮莫江头柳色遮,日浓莺睡一枝斜。女郎折得殷勤看,道是春风及第花。”陆游杏花诗轻快简单:“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每一首诗都是后世人传唱的经典。白居易一生诗作无数,是咏花诗高手。73岁高龄的白居易还创作了《游赵村杏花》“赵村红杏每年开,十五年来看几回?七十三人难再到,今春来是别花来。”这是诗人留给诗坛最后一首咏花诗。
柔肠寸断《杏花谣》。在民间流传着一首《杏花谣》:“又见村头杏花开,走进旧时小店坐下来。风中的酒幡似谁看旧?纷纷雨丝可是醉人的忧愁?又见黄发牧童来,忍闻悠扬声声诉情怀。杨柳岸残月几回望泪眼?谁人曾魂断杏花中的笑颜?哦,久违的姑娘哟,杏花春雨是否曾把你的心儿湿透?还有多少心事承载那支牧笛哟?凭谁再传问候:岁月悠悠,风雨再稠,心中钟爱的还是一碗杏花酒!”关于杏花的歌有《杏花海》、《杏花雨》,西游记中有杏花仙之《杏花歌》,殷秀梅、戴玉强一曲《桃花红,杏花白》,无不传唱着杏花的忧伤与柔美。
与时俱进亦有杏。近年来,杏经济进入新阶段,杏文化迅速发展。新品种新产品不断涌现,比较知名的有河北巨鹿、广宗的串枝红杏,山东招远的红金榛杏,张家口的大扁杏,山东崂山的关爷脸杏,历城的红荷苞,河南渑池的仰韶红杏,陕西华县的大接杏,甘肃敦煌的李光杏、新疆英吉的沙杏。每年3-4月份,杏产区都要举办“杏花节”,为游人踏青、郊游及摄影提供好去处。国内知名的杏花节有济南杏花节、佳木斯杏花节、伊宁杏花节、渑池杏花节、新密杏花节、吐鲁番杏花节、泾阳杏花节、清江白杏花节、三江杏花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