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学之士的孔子


  他不会忘记为着自己操劳了一生的母亲和母亲的期待,他更清楚列国之中该有多少个父母也在这样期待着自己的儿子。他不会忘记季孙氏家臣阳虎的侮慢与蔑视,他更清楚列国之中,正遍布着像当年自己一样有志却不得伸的青年。

  孔子从鲁国向列国望,在战乱的纷争中不仅有大批的贵族在没落,大批的新的权贵在崛起,更有日益壮大的“士”阶层(后备官吏),和向“士”的阶层挤攀而来的平民的子弟。在这一切都处于重新组合的春秋时代,正迫切需要着一个训练此类人才的地方,而训练的基本内容,则是可以进身谋生的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而从小以学无定师、艰苦自学而成就为一个博学之士的孔子,不仅在高的境界上掌握了“六艺”的各种技能,更对被称为高等“六艺”的《诗》、《书》、《礼》、《乐》、《易》、《春秋》的内容与精神有了系统的学习与掌握,并达到了融会贯通的程度。

  社会出现了这样一个广泛而又迫切的需求,而孔子正好具备了满足这一需求的充分的条件和意识。对于从小吃苦受穷的孔子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可以改变自己生存状态的难得的机遇,他也要养家糊口,他也想有一个较为富裕的家境。他相信用自己的缜密博学的大脑与热情仁义的心,定能开辟出一条前人从未走过的道路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