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情人节到来的时候,电视新闻喜欢老调重弹地报道花店里的鲜花价格水涨船高和供不应求这种早就没有了新闻性的新闻。这个情人节来临之际,由于今年的情人节恰逢影院早已经习惯了的周二半价场电影,也很自然地就有了影院商人们普遍意义上的唯利是图意识和情人们想享受半价观影的实惠之间的矛盾,这也就成了今年情人节新闻里的新焦点。此外,我们对情人现象的正面评价,似乎局限在尚且未婚的年轻情侣们的身上,其实,情人的内涵要丰富得多,它完全没有年龄的限制,也不一定是孤家寡人的情投意合。
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习以为常的有这样一条人际关联的情感链条:熟人-友人-恋人-情人-爱人-亲人。在这条情感线上,熟人是起点,亲人是终点,情人则是高潮!所以,古今中外的文学艺术作品,都把或缠绵悱恻、或慷慨悲歌、或生离死别、或天崩地裂的情人故事,作为作品的文学依托。然后,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却总是那么地矛盾和纠结:渴望和热血沸腾的恋人成为恩恩爱爱的情人、再成为朝夕相处的爱人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之后,却遗憾地发现已是此一时、彼一时了。一首情感路上的《好了歌》,让每一个身临其境的人都感慨万千!
不管主流社会的主流评价让情人们显得多么理想化或是多么妖魔化,我都要在今天这个情人节里,纵情地赞美情人们在社会中的客观存在和丰富多彩。我想,如果拿饱受争议的情人和花好月圆的爱人相比,情人关系有四大优点:
一是更真实。相比用法律之绳捆绑束缚的爱人来说,自由自在却是难分难舍的情人要真实得多。我才看了凤凰卫视录制的纪实片“走读大中华-拿什么拯救同妻”,片中说,最保守地估计,中国有2000万名同妻,也就是有2000万个女人是男同性恋者的妻子:一位年过六旬,和丈夫在无情的婚姻世界里苦熬了一生的老同妻,悲愤地讲述了她那“不是人过的”无性生活;与此同时,她丈夫却是打年轻时起,就和众多貌美如花的男人真实地共度着性情交融的快乐时光!很显然:婚姻可以绑住人,却很难绑住情!无情的婚姻是苦涩而残酷的;但没有婚姻的情,却照样可以真实而甜蜜地存在着。
二是更长久。婚姻现象是古人出于对国与家的综合考虑,而为人类社会设下的婚姻局;为此,古人是挖空心思和想尽办法,无所不用其极地:比如,通过各种手段营造男女两性间的神秘感和想象美,极尽所能地打压女人的花心、而对男人的花心则网开一面等等。相对于婚姻这种社会现象,源于人类本能的情人意识则要长久得多!我们都知道,动物都会有本能地发情期。目前还能看到的活化石,尚健在于云南摩梭人中的走婚,实际上走的并不是我们现在所公认的“婚”,实际上是在走“情”。情人意识和随之而来的情人现象是自古就有的人类情感宣泄的必然需要,只是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环境、法律环境、道德环境和文化环境下,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而已。
三是更广泛。相比爱人关系的单一和单调,情人关系要丰富多彩得多!一个人的一生往往只有一次婚姻或是屈指可数的两三次婚姻,也就只有那么个别的几个爱人,爱人一般也不允许在同一时间里并存;这让天性喜欢求新求异、求多求变的人们,觉得情感的宣泄和性欲的释放很受束缚。情人就不然了,只要两情相悦,都可以成为情人,没有唯一的苛求也没有忠贞的任务。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情人现象的补充和辅助,婚姻堡垒的固若金汤是难以想象的事情;或者可以这样说,没有某些情人们厚颜无耻地追求真爱,爱人们就不可能在婚姻城堡里那么逍遥和踏实。
四是更浪漫。没有朝夕相处、形影不离的爱人间的单调乏味,完全靠情投意合、你情我愿来维系关系的情人,少了一些法律的规定和社会的做戏,而变得更有情调也更有变化,更无牵无挂也更自由自在,这样的心态就有了浪漫相处的基础。尤其对于现代人而言,人们变得更加自我也更加独立,更加享受也更加情趣,这就让古人为婚姻精心打造的枷锁,已经越来越不合时宜了。因此,婚姻制度的人性压迫和土崩瓦解在世界范围内都尽显端倪;取而代之地是多姿多彩、变化万千、神秘莫测又浪漫无限的情人生活。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尝试并乐在其中了!社会和时代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的,其大趋势是:人性最大限度的张扬和身心最大限度地享乐!
我们同志世界从被传统婚姻拒之门外开始到因祸得福地充分享受着情人生活的潇洒和甜蜜的现实,让我看到了没有婚姻束缚下人们随性所欲的天堂般的情感生活!不知不觉地,同志们以纵情甚至是滥情的方式給了人类的情感世界一个引领:专情和纯情更适合存在于文艺作品当中,而在现实世界里,不影响别人的纵情豪情,才是人类情感的真正享受,也才是绝大多数渴望自由和博爱的人们,发自内心的追求和幸福!
我经常听到有人问我这样的话:你和你的情人在一起时,你最想做什么?我会脱口而出:和自己的情人在一起,做什么都是一种享受!不需要互送礼物,因为彼此就是对方最想要的礼物;不需要刻意寻找吃饭或是看戏之类的外在乐趣,因为两人相聚时的极致乐趣早已经淹没了一切别的乐趣!
海涌情话:情人节里情人赞
评论
6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