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阶段的精英


   第一阶段始于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终止于1957年的“反右”运动。在此期间,各类精英迅速汇聚到社会主义的大旗下。掌握新政权的政治精英理想信念坚定,总体比较清廉;建国前的经济精英虽然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但也有不少经济精英主动放弃自己的经济利益,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大潮中;知识精英对新生的社会主义中国表示了高度认同,胡风所言的“时间开始了”体现的就是知识精英对新政权的热切期盼。更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民众和精英阶层的认识高度契合,一个受到民众高度认同的精英阶层开始出现,在建国初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二阶段从1957年到1978年,大约二十年的时间。在毛泽东反精英主义思想的影响下,精英阶层遭受沉重打击。为否定精英主导的格局,毛泽东甚至喊出了“高贵者最愚蠢,卑贱者最聪明”这样最具“草根”精神的口号。在这样的背景下,知识分子被看作“臭老九”;政治精英处于朝不保夕的状态,连作为国家主席的刘少奇也被打倒以致含冤而死;至于本来就相对弱势的经济精英更是只能“夹着尾巴做人”。在此期间,虽然毛泽东非常希望“革命新人”填补旧精英们被打倒后的空白,但一直没有成功。可以说,精英主导的缺失是中国二十年陷入混乱的重要原因。

  第三阶段从1978年到1992年,特别是1980年代,精英阶层开始重新崭露头角。这一阶段的主旋律是以反思“文革”为起点的思想解放运动。在物质资料相对贫乏的背景下,整个社会对思想文化投入了高度热情。作为精英阶层最大亮点的知识精英和一些有抱负的政治精英,主动担负起对民众进行思想启蒙的责任,主动担负起探索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责任。他们的努力为改革开放后整个中国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石。虽然由于时间短暂,这批精英阶层对社会的影响没有持续下去,但是其埋下的思想种子仍然随时在寻找机会萌芽。

  第四阶段肇始于1992年。随着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社会各阶层迅速将注意力转移到物质财富的创造上。追求正当的物质利益是一个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一批勇于创新、勇于开拓的经济精英,一批顺应时代潮流、引领市场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政治精英,一批为经济改革鼓与呼、推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的知识精英。他们的努力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