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选国语的自贡话因传承深厚而落选
传说当年建国时的国语选择的备选方案中就有四川的自贡话,并且因只差一票而落选。这境况在今天川人云集的四川社会环境中都喜欢嘲笑自贡话的过于傲慢而自负的腔调的人文环境中显得极为不可思议,但在当年建国之初参与筛选国语的文人云集的群体中却显得自然而然。对此,足显出今非昔比的人文环境的退化趋势似乎已是历史潮流而不可阻挡。 其实,在现在的四川社会环境中为抑扬顿挫的自贡话平反还是挺有必要的,那些完全不懂语言地理学研究为何物的那些盲目歧视自贡话音调的人就该好好的去温习一下四川正宗的人文传承。总不能因为自贡人平时不注意效果,继续着千年以来的自信表达方式就对其饱含历史回声的自贡话打趣取笑。对传统文化不能见死不救,自贡人坦诚的人文风貌其实并不可笑,因为那都代表了自贡、富顺、荣县历史的光荣。悠扬宛转的自贡口音虽听上去有些让人感到过于自负,但仍不失为川南发酵出来的又一陈年老窖。 对川黔广大地区的方言进行比较研究对于分析这一地区的人种源流与区域人文关联状况极有意义,因为到过这一地区的人们都能对其各具特色而颇为曲折的方言极感兴趣。不然,人们至少可以从诸如自贡话与綦江话顿挫音调的讲述中得到极大的乐趣。 还有同样颇具特色的方言有宜宾话,乐山话,地道的黔南地带的贵州话,较为利落的重庆话与遵义话,以及嗲声嗲气的成都话和十分接近湖北鄂西地面上的川东地区的万州话都有进行比较与对照研究的必要。 进行这样一种大区域方言的大致比较会为这一地区的历史人文的归类与分野带来新领域的证据与重要的理论启示。而且在进行这一地区方言比较分析时的角度应当是历史学的,而非是语言学的。因为历史学的视角更具有宏观的发生学价值,有助于解开各个方言的历史背景;而单纯语言学的角度会过度强调作为历史工具的语言技能,而淡化了历史背景的展开与分析。 而在展开这一研究时,人们会迅速发现,最具喜剧色彩和标志性价值意义的川南黔北地区的方言当仁不让的就是自贡话。自贡话作为建国之初国家备选的普通话选项之一曾以极其微弱的劣势输给了北京话。不然,现在的我们那还不都得从头开始夹着舌头,生硬地操着奇异而起伏叵测的腔调去盛产豆花与闻名遐迩的香辣酱的川南故地划拳灌酒了吗? 自贡口音的特征分析、相似音分析、喉音使用频率分析、动词使用频率分析以及腔调相似性分析尤为具有特色。综合分析的结论是: 1.自贡话的爆破音与喉音使用频率偏高,呈现出一种抑扬顿挫,迂回宛转的节奏。有一种起伏跌宕,气势逼人的气场感觉。在发音之初尤其善于迅速升高音调,语言中的高潮大都使用喉音,有一种吼出话语主题的习惯;然后又迅速回复响亮的爆破音状态,以结束表达。这一特征在整个川南语言习惯中呈现普遍现象,尤其是川西南的宜宾,犍为,乐山,川南正统的自贡,荣县,富顺,川南川江沿岸的合泸,白沙,江津与虽身在边缘山区的綦江话中尤为明显。而成都话除加重了爆破音和减少了使用喉音之外,也基本处于大致相同的发音习惯之中。南川、巴南与万盛相对于这一状态有弱化爆破音的倾向,其它发音特点也大致相同。唯有重庆及川东的发音与此大不相同。我们可以从中看出整个川东地区的方言与川南及川西方言并非同出一源。 2.在相似音分析方面,川东口音更是混杂了更多的平缓音节,显然,这与重庆的南来北往与开埠的近现代影响密切相关。这一特征同样出现在白沙。虽然白沙因地理深入川南腹地而具有川南口音,但其比周边众多城乡的川南腔调却更为平缓。这显然更加凸显出白沙在周边地区范围内的特殊性,即因持续的开放性而走了调的历史与人文环境影响。白沙的川南口音甚至于比江津都更要轻盈,这更凸显出白沙历史上更大的人口流动性与人文开放性。 3.在动词使用频率上与动词独立使用频率上也呈现出以自贡话为代表的川南口音的动词使用频率偏高的特征,但其独立动词的使用习惯却偏弱。而以重庆为代表的川东口音的动词单独使用的频率却偏高。听上去,更为简短,直接,单独而频繁地使用动词的习惯是重庆话的一大特色。相反,川南与川西话却更具有绕来绕去的特色,其尤善说辞讲理的特色是重庆话特别不擅长的。人说成都人善于狡辩,重庆人三下两下就开骂,然后更善于动手动脚也就是指的这一状态。 4.重庆话更能较为清晰而简短的口语特征更便于快速地进行事务性交流,而川南,川西话更擅长于描述与言情。它说明川南,川西的语言环境的持续稳定性更好,其一以贯之的语言传统得到了更为长久的保护,封闭性持续与内生性发酵。相反,川东口音所标识的是更具开放性与流动性的历史背景,它的语言历程反映出更多的人文历程嬗变与快节奏的事务流程性应用。这显然也能表示重庆作为江岸开放性城镇的过客社会特征以及城镇中充满了作业流程的运营事态。 5.卷舌音的使用频率研究:据说自贡话卷舌音很重是因为从古至今富顺与自贡地方上产盐史过长所致。由于当地人喝多了盐层里的卤水(卤水乃盐类含量大于5%的液态矿产。聚集于地表的称表卤水或湖卤水;聚集于地面以下者称地下卤水;与石油聚集一起的称石油卤水。在烹饪过程中,经过各种食用香料调制而成的液态物质,也被常称之为卤汁,用于制作各类卤菜),天长日久所形成的生理变异所致。 当然,相信这大半是调侃抑扬顿挫的自贡话的恶劣笑话。其实,卷舌音的频繁使用更能说明以自贡为代表的川南口音是一个处于更高进化水平的口语语音系统。只是其语言独立发展史太长而更具复杂表达的能力。 大凡卷舌音重的语言系统大都是高度自主发展的原生语种,比如俄语与法语以及东欧各小语种。而英语以及特征更加明显的美式英语就显得更加利落而干脆,其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与简洁性更是其广纳百川与后来引进科学方法进行改良的结果,但其历史传承的体现势将大打折扣。 自贡话的卷舌音优势其实正是对其迂回宛转的自信与强调。在这个意义上讲,对自贡话的嘲笑其实更像是一种文盲对先生的恶作剧,具有浓厚的有辱斯文的意味。自贡话之所以经典,那不仅因其高度概括了整个川南和川西的历史沿革,而且证明着两大历史课题: 5.1.川西与川南乃史上亲家,自古蜀国末年以来的川西与川南本已是一家的断续史料记述在四川目前的方言分布格局上却显露无遗。 5.2.自贡方言之所以能以纯正的川南方言的集大成者姿态显示出极度自信的官腔,那与历史上富顺与自贡长期滥觞整个大川南,扮演着川南之首的区域社会人文角色密切相关。富顺蹈北宋以后,自贡领清民之交,如此焉能不牛气冲天? 6.宏观看,整个四川境内呈现四大口音板块。 一.川南川西板块:其代表性语言为自贡话;其变异性语言为成都话;其个案性语言为白沙话;其弱化语言为江津话,巴南话,万盛话与南川话;其地域特征附加语言为川西南话与黔中及黔南话;其核心语言区为富顺,自贡与荣县。 二.川东重庆板块:重庆话在沿袭了基本的四川腔调之后更多地体现出开埠以来的码头人流语言特征,其因流动人口过剩的社会人文状况更多地展现出快捷而利落的语言特征,这是一种高效率的语言状态,但却是一种缺乏人文传承的语言基础的高度进步之中的语言状态。重庆的年轻,其三千的沉闷史与三百余年暴发史在其语言特征上也体现得淋漓尽致。它的利落本色几乎在川中独具一格,虽然涪陵和和重庆周边近距离上的永荣、合川及江北南岸都在传诵着类似的方言,但其语言对整个大四川来说毕竟还是局部语言。它更多地代表了近现代开放的四川局部的社会人文潮流,而不是源远流长的四川地域人文的数千年的传承。 三.川北板块:这里的方言特征几乎完全没有川南语言的痕迹,而更多地体现出秦岭山区自成一体的山地语言风貌。川北方言虽也沿袭了四川口音的基本腔调,但其与四川广大地区范围内区域方言的不搭界现象说明其历史地理人文相对于整个四川而言具有较长时间的封闭性与独立发展沿革的历史背景。 四.川东万州板块:川东带有更多的湖北口音特征的万州方言是四川境内又一方言品种。万州话虽然表面上看展现出更多的湖北口音,但其渊源却一直深入到了远古巴人流传下来的语言习成。这并不是说这里的腔调就是当年的巴人语言,而是用说武陵大山中的土家族作为巴人血统的近亲,在其自身的语言形成过程之中所习成的方言更多地影响到了川东方言的形成。事实上,湖北方言中,尤其是鄂西方言中的语言风范与口音本就是与土家族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深山老林之中的土话腔调主导着这一地区洪亮而略带回音的语境表达。可以说川东的万州话虽早期与四川话之间具有联系与交融,但其历史痕迹已不明显,而独具一格的鄂西方言却更能体现出自成一体的语言特色,而它更像是一位四川历史的近邻或旁观者,它也未能深入参与到四川历史的沿革与交融进程之中。 总之,四川的方言分析充分体现出四川历史的区域板块特征,同时体现出川南——川西板块的主流特征;四川历史的后起之秀显然是川东重庆板块,但其并不代表四川历史的人文传承与源远流长的族群文化底蕴。川南——川西代表了四川历史的传统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川东重庆代表了四川历史的近现代开放与最近的历史进步。 老夏 2012.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