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说经典已是过分,懂装慬就是道德问题了。关于原文的解读的确是很难的,用语言来表述一个声音,一段音乐本身就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其实孔子这里也不是真的要说什么艺术问题,也不是仅仅在说的是音乐的问题。在孔子哪里“乐”根本就不是什么“音乐”,看重的也不是音乐本身。孔子更看重的是“乐”的教化作用,更看重的是其中所代表的精神实质。这里虽说说的是“乐”,实际上说的还是“礼”。关于原文,就不在作过多的纠缠,直接贴上钱穆先生的译文也就是了。孔子说的是“乐的演奏之全部进程是可知了。一开始,是这样地兴奋而振作,跟着是这样地纯一而和谐,又是这样地清楚而明亮,又是这样地连绵而流走,乐便这样地完成了”孔子这里讲是“乐”应该有的样子,或许孔子的确是在和太师探讨的是“乐”的问题,归鲁以后的“正乐”也就大概是这个样子的,但是孔子正的绝对不是“乐”,至少是正乐不是目的,目的是什么呢?是“礼”。
这里就是通过乐的过程在说一个理想,什么样的理想呢?就是传说中的“和谐”。我们都知道一个音乐如果没有谱是不行的,没有规矩是不行的,没有秩序是不行的。如果没有了规矩和秩序,不论什么乐器弹出来的也都不如弹棉花的那个更好听。何况孔子那个“乐”都是一个盛大的音乐会,如果没有规矩,那出来的东西也就真的是“不靠谱”的了。制造出来的不是音乐,而是噪音!想要“和谐”就必须是要靠谱,就必须要有规矩,有秩序。这也是现在某些人要提倡的“和谐”的原意。他们看到的其实也是规矩,也是……
孔子提倡礼乐当然也就是要重建秩序,在那样的乱世,孔子对秩序的渴望有什么可非议的呢?任何一种社会都是不可能没有秩序的,这是绝对的。但是重建秩序又是为了什么呢?如果没有秩序背后所代表的东西,这种秩序还有意义吗?又是对谁有意义呢?
所以,礼乐都只是末节,秩序也只是手段。那么什么才是目的呢?不论什么时代也都是要想一想的。正如前面已经说得的那些,“礼后乎?”,“乐”,也是后乎的。如果一味强调“后”,那么是什么呢?“法家”被某些人推崇的原因很是说明问题的。
重建社会秩序
评论
5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