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答“民生清单”不能止于“两会时间”
一年一度的“两会时间”被称为全国人民“与春天的约会”时间,同时也是民生议题飙升的特殊时期。今年的全国两会由于恰逢本届政府任期最后一年、“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之际、党的十八八即将召开之前,因而受关注程度更高,民生话题更集中,“民生清单”也更突出。
全国两会上讨论的议题话题、作出的报告公告,关乎未来政府的施政导向,也关乎人民的福祉与安康。当前,国际形势日趋错综复杂,国内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更加繁重。今年的两会,不仅全面总结2011年的政府施政成绩单,更直接为未来几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定调。两会召开前,无论是人民网、新华网等各大媒体网站推出的热点问题调查,还是新华日报、扬子晚报、腾讯网等报纸网络联合征集的“民生十问”,以及各级各地代表委员前期调研收集到的提案议案,“民生清单”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份量也最重。经济发展方式能否真正实现转型,老百姓的“幸福指数”怎样持续提升;普通人的“钱袋子”如何才能更鼓,物价如何控制住,畸高的房价能否合理回归,“民生短板”能不能补起来……如此等等的大事小情,都如愿在“两会时间”找到了答案。
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这是党的根本宗旨所决定的,同时也是政府部门的第一要务、首要职责。政府工作报告,作为政府未来的施政纲领,能不能很好地回应群众的诉求,将直接决定两会是否成功。正因为如此,每年两会召开之前,国务院都会主持召开各种层次、各个方面的群众代表座谈会,讨论政府工作报告,吸纳群众意见建议,力求报告更加贴近民声、表达民愿、突出民生。今年2月6日至1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南海主持召开五次座谈会,听取社会各界人士对《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和建议时说,政府工作必须反映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要求,报告征求意见的过程,必须成为发扬民主、倾听人民群众意见的过程。写好报告还不是目的,按照人民期盼和要求的方向去做,让人民满意,才是根本目的。以往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浸透浓浓的民生情怀,民意诉求也得到积极回应。今年更是如此。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党和政府的职责,更是普通老百姓的期盼。尽管年年关注民生,岁岁重视民生,但是民生问题依然突出、社会矛盾依然存在。据最新调查结果,房价、物价、收入分配和社保改革、上学看病就业、食品安全、校车安全、社会道德风气、政务微博促社会管理创新等八大民生热点最受关注。这份媒体披露的“民生清单”显示,老难题与新问题相互交织,生存型与发展型诉求并存。关乎民生的一些老大难问题,还将在很长一个时期内继续存在。
“两会时间”,各种民生问题将纷纷受到关注,有关“民生清单”也如愿求得正解。但是,如何真正将民生问题落实好、将“民生清单”解答好,绝对不能寄希望毕其功于一役———仅仅依靠“两会时间”,它需要各级各地党委政府、党员领导干部始终坚持做到心中有民、情系百姓,通过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将一个个问题解决好、一个个矛盾化解好、一件件实事落实好,并且善始敬终、一如既往,一任接着一任抓、一茬接着一茬干,不搞一朝天子一朝臣,不搞新官不理旧帐,不急功近利,不热衷于形象工程、面子事业,从而将党的惠民政策落到实处,将两会精神贯彻到位,将“民生清单”解答好,真正让老百姓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三月是两会时间,更是学雷锋季节。雷锋说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为人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服务中去。同样,我们要说,两会时间是有限的,而解答“民生清单”是无限的,我们要用毕生时间去解答好“民生清单”。否则,仅靠“两会时间”,仅凭一时热情、一阵热乎,没有平时扎实的工作、务实的行动、踏实的作为,也只能是空空导弹、口头英雄,难以向人民交上满意的答卷。
(倪洋军)
解答“民生清单”不能止于“两会时间”
评论
1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