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工商一体化


“农工商一体化”是现代农业领域中的新生事物,其概念本身的产生、变异与正名问题,都具有实质性意义,不得不予以关注。
农工商一体化活动最初出现于养禽业——在20世纪50年代始于美国,然后是英法等国加以效法,并逐步传播于欧亚多国。养禽业的农工商一体化,具体内含为雏禽孵化和供给,饲料供给,幼禽喂养,兽医服务,成禽屠宰、加工,成品包装、储存、运输、销售等等全过程的“农工商一体化”——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等环节的一体化。受到这种“一体化”优越性的吸引,后来在奶业、养猪业、养牛业、蔬菜业、水果业乃至粮食业等,也逐渐在不同程度上实行农工商一体化经营。
在经济生活中出现了农工商一体化经营的实践,自然而然地要求经济理论工作者给予概括、提升和指引。特别是,对于这种新生的经济现象从概念上予以规范,便首当其冲地被提到议事日程。1957年两位美国学者J.H.戴维斯(J.H.Davis)和R.A.戈德伯格(R.A.Goldberg)合作撰写并出版了《关于农工商一体化的概念》(A Concept of Agribusiness,或译为《关于农工商综合体的概念》)一书,它标志着“农工商一体化”这一概念的正式问世。这一概念创新对于农工商三业在基础层面上的结合起到了正名的作用,从而对于这种经济结合起到了进一步的推动作用。在中文中,“农工商一体化”这一概念,是对于英文Agribusiness一词的最顺当的意译而不是呆板的硬译,这种译法既不违背其基本含意,又利于其采用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