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刚需谨防市场反噬


  中国的政策不是一刀切,就是容易开口子。近段时间以来在执行房地产限购政策方面就犯了开口子的老毛病。

  “两会”后,有关部门开始明确支持刚性住房需求的方向,随即银行在信贷上予以优惠支持,各地纷纷试探性地放松限购政策、调整公积金缴存比例等一系列落实鼓励刚需的政策,口子越开越大。

  在开口子政策的鼓励下,一些购房者开始入市,楼市出现了回暖迹象,一些项目也出现了价格上调趋势,以北京为例,4月新建商品房的价格出现了环比微涨的现象。从“五一”小长假来看,不少项目出现了大批购房者涌入的情况,辛苦等待限购政策调控房价下跌的美好愿望突生枝节,让不少人对政策的摇摆不定产生了失落情绪。

  有关部门之所以会开政策的口子,一方面是调控执行一年多来确实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另一方面是来自开发商高库存的压力。这期间有关部门既要坚定不移地抑制房价;另一方面又要保刚需,这无疑是一条钢丝,稍有不慎就会让调控成果付诸东流。

  首先让我们看看房价的问题。在房价问题上,人们最易犯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的错误,而且,往往连现象都看不清楚。例如讨论房价的上涨和下跌。2009年,北京通州房价快速上涨,如今,通州房价又迅速下跌。但这一涨一跌,实际上只能反映出极少数供求状况。

  纵观北京楼市,在售的项目在六七百个之多,而其中掌握话语权被人们熟知的项目只不过四五十个,其价格变化并不能代表楼市的整体情况,在限购一年多的时间中,不乏出现了一些天价项目,如钓鱼台七号院、中骏门头沟、姜庄湖别墅等一批不受政策影响的楼盘。其实,从目前来看,政策还远未达到真正打压房价的目的,只是在政策层面上造成了市场的观望,一些潜在买家一直在寻求政策的突破口,如果政策口子开得再大些出现报复性反弹的情况可能性非常大,从市场上已经传出了一些富裕人群,开始利用子女名义买房的案例。

  自2008年以来,政府似乎找到了限制房价的利器,即打击需求、限制成交。并由此造成市场的普遍观望。但依靠控制成交量的方法控制房价,产生的一系列边际效应,则为房价的再度暴涨埋下了伏笔。

  再来让我们看看开发商所谓的高库存。多年来,中国楼市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其实不然,市场好的时候,开发商拿下的土地并非全盖成房子,而是囤了起来,也就是所谓的饥饿营销,而现在市场不好了,又把当年囤积的土地宣称为大量的库存,给政府制造压力。但需知,首先,所谓库存并不是已经变成现房的库存,而是由土地计算的。所以,大量库存并非现成的房屋。其次,库存消化量是按目前很不正常的成交量计算的,但当市场回暖时,可能又变成了供不应求,这无疑是开发商的一个数字游戏。

  由此,这不禁让我们为有关部门开口子的做法捏了一把冷汗,鼓励刚需一定会被引申为政策放松回暖的信号,这将有可能造成市场的反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