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记事(一)
柴福洪
因私赴京,顺带行李较重,本人居住地因为是中等城市,特方便,一出门就能及时乘座出租车,可到车火车站一下出租车,就面临肩背箱包,双手提两重箱的负重步行,按自己年轻时的视角,应该不在话下,但事实是还没走出几步,就气喘吁吁,唉!人一老真的没用了。从出租车下来到火车站大门口,大概有30-40米的样子,中间休息了三次才把行李搬到电子扫描机旁。检票上车前,发现一熟人,帮我提了一只箱子,为不显老态,鼓足干劲背箱包、提重箱,小步紧跟熟人,总算是顺利上车。
早上在北京下车,早就想:这重的东西怎样搬到检票口?刚出车门来到站台,便有一年轻小伙叫喊着帮旅客搬运行李,一高兴20元价格谈妥,一路小跑和行李同时到达检票区,但小伙子和行李车却向另一出口走去,于是我便跟着,在没有检票的条件下,从旁边侧门出了检票口,看来钱还真的起作用了!这个干搬运的小伙是什么关系,能走这旁门进出?顾客还能同时享受不检票的信任?顿时自觉20元钱让我享受了一回“铁老大”的“旁门”待遇。而且,搬运工一直把我的行李送到出租车等候地为止。
过去,到北京西客站下车,不知有专门的出租车等候点,出站来到大街上,到处找出租车,总是找不着,如果不熟悉公共汽车线路,基本是瞎子摸象。这次算是知道有等候出租车处,可是,在等待期间,把我累坏了,一步一移,三样行李不知搬了多少次,花近1个半小时,才上了出租车,肚子饿得呱呱直叫,等出租车时的心烦躁极了,怨恨北京的出租车司机有钱不知道怎么赚,更恨北京的公共交通管理者、设计者们真是聪明的笨蛋。
因为上述三难,本笨蛋就给铁道部和北京的聪明人出三个馊主意:
一是火车站能否仿效航空机场,准备一些行李搬运车,让旅客自行取用?!
为出门人着想,让铁路顾客享受一下航空旅客的待遇?无非要解决三个问题:其一是火车站上下层级之间,要把台阶改成平斜坡或电动梯,为减少成本,现在的台阶太陡峭,能改则改,场地所限的确不能改的,就加宽台阶的斜滑区;其二是行李搬运车购置需要投入,估计这笔投入是少不了的,也不算多;其三是行李搬运车周转问题,我看火车站的管理人员,利用一下空闲时间,顺便就能做好的。其实,火车站设行李搬运车,就是一个以人为本的事情,不是什么大不了的成本投入,是习惯,是尊重旅客、帮助旅客、爱护旅客的行为体现。
二是火车站与出租车公司,应联合起来解决火车站旅客乘座出租车难的问题。
这不是什么科学难题,如果没有高级人才,派两位读过初中的工作人员,座在火车站出租车等候区,统计一天、一个月,每一时段旅客人数,就知道如何安排出租车流量了。节日加倍就行,试一年,平时与节日每天什么时间需要安排多少出租车到火车站接人,就清楚明白了。可能火车站与出租车公司根本没有想到要做这个事情,但想到了派专人管理有序乘座出租车,有序了,可缺人性。
三是听说北京西客站未来某时要通地铁了。这事不知道是哪里一位聪明的领导出的主意,这人太有人性了。其实,火车站是城市交通流量最大的中心,上了1000万人口的大市的火车站,必然是交通枢纽站。交通枢纽应该是各种交通工具同时集中在一个立体空间,旅客不出车站就能乘座所需的交通工具,到达城市任何地点。这应该不是什么过分要求,而是现代特大城市的必然要求。
人民群众的疾苦,需要我们的各级、各类领导干部,以一个普通服务对象的身份,亲身体验一下,什么问题都能发现,也能解决。中国党和政府,大的投入都投了,就因为这些小事情没有做好,不周到、不细致,不知道失去了多少人心。
看来执政党也有个“细节决定成败”的问题在。
2012年6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