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陈云同志为榜样 ; 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
——二支部姚昌华先进性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当前,根据中共中央的统一部署,全党正在有计划地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今年又正是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云诞辰100周年。四川分行在开展保持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把学习陈云同志的思想理论和生平事迹也作为了重要内容,组织党员职工到宝兴参观了红军翻越夹金山纪念馆和陈云纪念室,组织党员职工观看了描写陈云同志业绩的电影《风起云涌》。通过学习参观,更深切地感受到,陈云同志作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用其毕生的实践,为我们树立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光辉榜样,为我们指明了如何保持先进性的努力方向。1939年5月30日,时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的陈云同志撰写了《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发表于中共中央机关刊物《解放》。文中阐述了共产党员的六条标准:1、终身为共产主义奋斗;2、革命的利益高于一切;3、遵守党的纪律,严守党的秘密;4、百折不挠地执行决议;5、群众模范;6、学习。正如江泽民同志在纪念陈云同志诞辰9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的:“陈云同志的业绩和著作,他的思想、品德和风格,属于我们伟大的党,属于我们伟大的国家和民族。他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一是努力学习,不断提高素质和能力
陈云同志出身贫苦,2岁丧父、4岁丧母,由裁缝出身的舅父抚养。1919年高小毕业后,因家贫无法升学,就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当学徒。从只读了高小的学徒,到成长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是他在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坚持学习,不断提高的结果。
在商务印书馆期间,他就一边做工,一边刻苦自学文化知识。参加工人夜校学习,阅读革命书籍,开始接触马克思列宁主义,走上了革命的道路。1925年先后被推选为商务印书馆罢工临时委员会委员长、发行所职工会筹备会委员长,与沈雁冰等一起领导全馆职工大罢工。随后即加入中国共产党,实现了由民主主义思想到共产主义思想的转变。之后陈云同志陆续参加了上海工人起义、领导动农民暴动、负责江苏省的农委工作,后任江苏省委书记,全国总工会党团书记,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兼任白区(国民党统治区)工作部部长。1935年出席在遵义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会上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会后撰写《遵义政治局扩大会议传达提纲》,并到部队传达。9月,受命赴莫斯科,向共产国际报告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向西北战略转移及遵义会议的情况,并参加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工作。冬,入列宁学校学习,并在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任教。1936年3月,化名“廉臣”,在巴黎《全民月刊》上发表《随军西行见闻录》,首次向世界宣传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陈云同志的不断成长,是他刻苦学习、勇于实践的结果。
陈云同志不但自己注重学习,作为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他深知人才的重要、知识的宝贵,他总是抓紧时机组织同志们认真学习。1937年 4月下旬,他到达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任中共中央驻新疆代表。5月初,赴新疆、甘肃交界的星星峡地区援接李先念等率领的西路军余部四百多人进入迪化。他抓住机遇组织干部、战士学习文化知识和军事技术,为组建航空队培养了第一批人才。到延安后,毛泽东同志三次同他谈,要他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当时中央机关成立了若干学习小组。陈云同志在中组部带一个组,共有6个人,还有几位旁听的“后排议员”。学习小组成员在规定时间里,用心读书,结合实际,开展讨论。陈云同志带的那个组,从1938年起,学习活动坚持了5年。陈云同志谈过,在延安那段学习对他帮助很大,自从学习哲学以后,讲话做事才有了唯物论、辩证法,可以说终身受用。
陈云同志在向书本学、向实践学的同时,也注重向专家学者学习。电影《风起云涌》中就生动地再现了解放初期,陈云同志在负责全国的财经工作时,为了平抑金融物价,虚心向马寅初先生请教,组织马先生给大家上课并带头学习,认真听取马先生的建议,注重采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终于让那些认为共产党在经济上只能得零分的资本家,不得不折服说“中共此次不用政治力量,仅用经济力量,就能稳住物价,是我们所料不到的”。
应该说现在无论学习的基础、学习的条件,我们都比当年的陈云同志好得多。但与建立学习型社会的要求相比、与终身学习的理念相比,我们对学习的认识、对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效果都有相当的差距,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学习的紧迫感,从保持先进性的高度充分认识学习的重要意义,通过不断学习,使我们的认识跟上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让我们的才能与不断出现的新任务、新目标相适应,靠不断提高的素质和增长的才干,出色地完成好各项工作任务,真正将先进性体现在自己的岗位上和工作中。
二是坚持实事求是,注重调查研究,牢固树立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陈云同志从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总结中国革命经验教训中,提出领导与指导工作应该采取“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交换,比较,反复”的辩证的科学方法,充分体现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1947年2月7日,陈云同志在中共中央南满分局会议上讲话,指出:要少犯错误,就要避免认识上的片面性,其方法有三条:一、“交换”意见,尤其要听不同意见;二、对各种意见要进行“比较”;三、决定问题不要太匆忙,要留一个“反复”考虑的时间。这几句话,他说了一辈子,做了一辈子。几十年来,特别在历史发展的重要关头,陈云同志总是用自己的切身体会,教育党的领导干部学习哲学,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来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他认为,要把我们的党和国家领导好,最要紧的,是要使领导干部的思想方法搞对头。
陈云同志主张,领导机关制定政策,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作调查研究工作,最后讨论作决定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就够了。陈云同志从全面的调查研究着手,掌握大量材料,加以分析,找出矛盾,特别是注意抓住带全局性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得力措施,加以解决。这种领导经济工作的方法,就是善于牵住牛鼻子,因而进退自如,疾徐由我,真可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了。
今年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00周年期间,中央电视台在“新闻会客厅”节目中,陈云同志的秘书周太和专门讲了一件事:“陈云在大跃进以后,农村里面情况他说不了解,就下去亲自做调查,下去四次不止,仅最后一次,在他家乡上海青浦县小镇公社调查, 15天蹲点在农村,田头、地边、猪圈都看了。陈云同志有一个印象,农民种的大田不及自留地好,第二个印象,养老母猪,公家养的没有农民自己家养得好,所以他就想了,不能够大呼隆,采取三奖一包,多产多奖,多产多分,更先进。这个要推广可不容易,只有到北京,向毛主席汇报,要得到毛主席的同意才能推广,他就马上坐火车回北京。我们知道他的想法,讲这个事情不容易。陈云说你们怕什么,我都不怕,我现在主管全国的财政工作,要对国家,对人民负责任,现在看到问题,有了办法,应当赶快向中央报告,这样不会失去民心,对党对国家的经济才不受损失,绝不能退出。回到北京,就是当晚就写信跟毛主席谈,大概第三天吧晚上,同毛主席谈,谈的时间不长,回来以后我们问他,谈得怎么样,他说毛主席没表态,大概当时不好表态。到第二天早上,中央有的同志就传到我的耳朵里,说毛主席批评陈云不该提这个意见,这是解散集体经济,是机会主义,我当时很快就向陈云同志报告了,陈云同志听到以后很沉着,很冷静,他说我的办法并不错嘛。后来紧急在北戴河会议批评三自一包。但是毛主席有冷静的时候,有一次在火车上谈到,他很怀念陈云,讲了两句话,说国难思良将,家贫念贤妻,陈云同志做财经工作是有经验有研究的,还是把计委,管财政的工作交给陈云办比较好,当时没做到。 ”
陈云同志的另一位秘书朱佳木讲了另一件事: 1976年四人帮被打倒,拨乱反正,当时提出让小平同志出来工作也是一件需要勇气的事情,而且很早是陈云同志提出来的。粉碎四人帮以后,应当说在我们全党全国人民面前,摆着两件大事儿,一件就是为天安门事件平反,因为涉及的人非常之多。一件就是小平同志恢复工作,这两件事是互相联系在一起的。1977年3月在中央召开工作会议之前,当时的中央有关的人就打招呼,说这两个是敏感问题,希望大家不要讲。陈云同志事先写了一个发言稿,他在小组会上照说不误,尽管有压力,但是他认准了这两件事应当解决,必须解决,也到了解决的时机。他在小组会上说完以后,简报组找他,就说你的发言跟中央主要负责同志的讲话口径不一致。就是需要做点删节。那个讲话总共三百字,加上标点符号三百字,如果把这两句话去掉了就没有什么内容了。陈云同志他说,你们如果要登,你们就全文登,如果要删去这两段话,那可不行。如果必须和中央领导的口径要一致,那你们索性把中央领导同志的讲话反复印就完了,我们何必还要讲呢?这个事情就僵在那。当天晚上中央的那位主要负责人亲自登门到陈云同志家里做工作,谈到了将近12点,劝陈云同志把这两句话删掉,到最后陈云同志始终不同意。这件事真正体现了陈云提倡的“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实事求是的精神。讲真理,不讲面子,是陈云同志高尚的政治品格。
陈云同志在党内以善于听取不同意见著称。在他面前讲话,可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有同志提不同意见,党组织应该允许,这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好现象。
正如胡锦涛同志《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的讲话中指出的,党员干部必须解决还存在着的“不思进取、得过且过,不认真学习理论,不用心汲取新知识,不深入思考新问题,思想上固步自封、停滞不前,工作上敷衍了事、庸碌无为”、“作风飘浮、工作不实,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满足于一般号召,抓工作浮光掠影,搞调查蜻蜓点水,身子沉不下去,对实际情况不甚了了”、“弄虚作假、欺上瞒下,报喜不报忧,掩盖矛盾和问题,蒙蔽群众,欺骗上级”、“明哲保身、患得患失,在原则问题上采取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态度,奉行‘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处世哲学,不开展批评,不让人批评,甚至压制批评”、“高高在上、脱离群众,对群众的安危冷暖漠不关心,工作方法简单粗暴,甚至肆意欺压群众” 等突出问题。我们要认真向陈云同志学习,做实事求是的模范,做深入群众、深入实际的模范,使思想和行动都符合实际,符合人民群众的心愿和利益,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人民服好务。
三是尊重规律尊重科学,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按经济规律领导财经工作。1949年7月下旬,陈云同志亲自到解放不久的上海调查研究,并在那里主持召开了全国财经会议。会后,他集中力量抓了两件大事:一是平抑金融物价;二是统一全国财经工作。为了平抑11月那次最大的物价波动,陈云同志亲自主持,从全国调集粮食、棉纱等主要物资,经过周密部署,各大城市统一行动,在几天时间里就给哄抬物价的投机奸商以毁灭性打击。资产阶级代表人物也不得不为之折服,说“中共此次不用政治力量,仅用经济力量,就能稳住物价,是我们所料不到的”。为了统一全国财经工作,经中央同意,各大区和各省、直辖市书记均兼任当地财经委员会主任,统一财经的工作进展很顺利。在国民经济恢复和“一五”计划时期,陈云同志主持全国财经工作,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
陈云同志在中财委党组会上说,现在我国有五种经济成分,我们的方针是,在国营经济领导下,统筹兼顾,使之各得其所。这样才能搞好新民主主义,并进而在将来进入社会主义。为此,他主张从预算内划出一部分,叫做“合作费”,给民族资产阶级一点“油水”。还说今后国家订计划要把私营部分包括进去,这对我们有利。会议同意他的意见。
提出了突破苏联经济模式的新的经济体制构想。1956年9月,陈云同志在中共八大上作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的新问题》的发言。根据当时中国社会经济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突破苏联经济模式的新的经济体制构想,即: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是补充;在生产领域,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进行的自由生产是补充;在流通领域,国家掌握的市场是主体,自由市场是补充。在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他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中央委员会副主席。1973年陈云同志受周恩来总理委托,研究国际经济形势和对外贸易问题。6月7日,他在听取中国人民银行工作汇报时提出:要很好地研究当代资本主义,以便在世界市场中占有我们应占有的地位。银行要把利用外资的任务担当起来。
经济建设要采取既反对保守又反对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1957年1月陈云担任中共中央经济工作5人小组组长。对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他一贯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反对不顾现实条件的急于求成的错误倾向;主张建设规模一定要和国力相适应,要在安排好人民生活的基础上扩大建设规模;主张国民经济计划必须坚持综合平衡,实行按比例地发展。经济建设要采取既反对保守又反对冒进,实行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他指出:建设规模要和国力相适应。适应还是不适应,这是经济稳定或不稳定的界限。为防止经济建设规模超过国力的危险,必须作好财政、信贷和物资供需的平衡。中财委时期,陈云同志还紧紧抓住控制基本建设投资规模和合理增加劳动力这两件事。他的主张是,要把基本建设投资规模砍到国家财力物力特别是农业生产能够承受的程度。
中国城市的繁荣是农村经济转动的结果,发展农业是头等大事。 1950年11月15日至27日,陈云同志主持第二次全国财政会议。他在讲话中提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争开始后,财经工作的方针应该是:国防第一,稳定市场第二,其他(包括科教文化、经济建设等)第三。为贯彻这条方针,他在讲话中强调:在中国,农业经济占主要地位。扩大农副土产品的购销,是目前活跃中国经济的关键。实践证明,中国城市的繁荣是农村经济转动的结果。1951年5月16日,在中共第一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发展农业是头等大事。丰年积谷和修筑铁路这两条解决了,粮食就不会恐慌。
他又说,在中国,农业经济占主要地位。扩大农副产品购销,是目前活跃中国经济的关键。半年来的财经工作完全说明,城市的繁荣是农村经济转动的结果。这一条道理,现在我们摸到了。他所说的“这一条道理”,至今仍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在我国,对广大农村,对农业生产的任何懈怠,都将受到客观经济规律的惩罚。
与陈云同志相比,我们确实必须认真改正现在存在着“好大喜功、急功近利。不按客观规律办事,不顾现实条件,提不切实际的高指标,搞违背科学的瞎指挥,导致决策失误,造成严重浪费”、“心态浮躁、追名逐利,一事当前,总是算计个人得失,习惯于做表面文章,热衷于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脱离实际,劳民伤财”问题。只有像陈云同志那样,严格按客观规律办事,科学行政、民主行政、依法行政,才能落实好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同时,我们还要以陈云同志为榜样,始终把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时刻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建国以后,在陈云同志革命生涯中,也遇到过曲折。陈云同志忍辱负重,顾全大局,始终把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保持着坚定的原则立场。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陈云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他在5月9日在大会上发言时指出:我们对功劳要有正确的看法,第一是人民的力量,第二是党的领导,第三才轮到个人。这样的次序不能颠倒。我们要讲真理,不要讲面子。
我们要牢记陈云同志的教导:“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陈云同志当选为党中央副主席、中纪委第一书记。他强调:“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因此,党风问题必须抓紧搞,永远搞。” 在1983年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上,陈云同志在发言中再一次就执政党党风问题向全党敲起警钟:“党在全国执政前和执政后的情况有很大不同。” “党在全国执政以后,从中央到基层政权,从企业事业单位到生产队的领导权,都掌握在党员手里了,党员可以利用手中掌握的各种权力为自己谋取私利。”他提醒全党,对以权谋私的人如果不严厉打击,“就会败坏党的风气,使党丧失民心”。以后,陈云同志又多次在各种场合讲话,强调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关键是搞好执政党的党风”。“希望所有党的高级领导人员,在教育好子女的问题上,给全党带好头。决不允许他们依仗亲属关系,谋权谋利,成为特殊人物”。
我们要学习陈云的 “养生之道”。由于从小家庭困难,加上长期艰苦的革命工作,陈云同志还不到40岁,身体就不太好。他说,他是“木炭汽车”,走走停停,走几里路,就要停下来,加加“热”,修理修理,有时还要有人推一推。但他懂“养生之道”,受毛主席哲学思想的启发,想通了多做和少做、工作和健康之间的关系,很好地处理了这一对矛盾,活到90高龄,并因此而为党为人民作出了更多的贡献。薄一波78岁那年,陈云同志(时年81岁)为他手书条幅一帧,升华为“多做就是少做,少做就能多做”这富有哲理的12个字。只有保持健康的身体和充沛的精力,才能为人民多服务,服好务。
总之,我们以陈云同志为榜样,按照陈云的教导去做,就能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永远保持好共产党员的先进性。2005-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