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邮政储蓄资金支持“三农”的制度设计


 加强邮政储蓄资金支持“三农”的制度设计

   ●    陈 宏 

农村金融是我国金融体系中最薄弱环节,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挂牌成立之时,其定位就非常明确:依托邮政网络,服务城乡大众、支持“三农”,缓解城市从农村地区抽取稀缺资金资源的问题。但是邮储银行将吸收的大量农村资金向城市输送,加剧了城乡金融资源配置不平衡。

中央一号文件多年强调要引导邮政储蓄资金返还农村,支持“三农”。但是,中国邮储银行投放的农户小额贷款及小微企业贷款依然滞后,与储蓄存款规模的迅速扩张发展极不相称,而且非常矛盾,特别是对“三农”的支持力度薄弱,与其拥有庞大的农村储蓄网点的优势地位不相匹配。

2012年3月20日是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改制5周年纪念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通过近几年的持续发展,截至到今年2月25日农户小额贷款累计投放超过2200亿元。即使这是个累计贷款统计数字,但仍不足3000亿元,放在全国农村发展的大环境下看是微不足道的。根据民政部发布的2011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2011年底全国村委会有59万个, 邮储银行的2200亿元贷款平均到一个村仅37.3万元,也就是一个村平均只有累计不到7.5户农民能有幸得到户均5万元的小额贷款。而且,全国村委会的数量2011年还比上年降低了0.8%,这样平均贷款户数还要降低,只有不到6户。一个村仅靠几户村民发展致富显然是不现实的。

这只是一组抽象的数字比较,近几年农村贷款及金融服务的实际情况比不平均的境况更为严峻,显现出农村资金的流失严重和反哺农村作用的弱化。全国邮政储蓄个人存款余额总规模已于2011年2月突破3万亿元,中国邮储银行总资产规模于2012年5月底突破4万亿元,邮政储蓄银行本应成为最有条件支持“三农”的金融机构,邮政储蓄银行的真正使命也是首重“三农”领域,由于逐利性的驱使,近年向综合化及城市领域不断拓展,造成了重复投资与重复建设,并加剧了农村金融资源的匮乏,甚而不得不牵动与引发全方位的农村金融改革。

自2007年6月22日在河南省长垣县试点开办小额贷款业务五年以来,目前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开办小额贷款业务的二级支行营业网点尚不足5000个,且相当一部分都设置在县市城关,真正设置在农村地区的信贷营业网点数量较少,加之网点宣传发动力度不够,造成目前部分农村的民间借贷和高利贷仍然盛行。

据中国邮储银行向媒体公布的数字,截止今年5月31号,邮储银行小微企业贷款累计投放金额超过1万亿元,达到10192亿元。但是,如果按小微企业贷款笔均不足30万元计算,1万亿元只能贷给数百万个小微企业,这依然是杯水车薪。全国有乡级行政区划单位共40466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2853个,总计投放的1万亿元平均计算到一个县、乡的企业贷款只有2335万,而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目前已有22683户注册企业用户,根据新的划分标准,我国3400万个个体工商户也属于小型微型企业范畴。由此可见,贷款规模与贷款总需求悬殊巨大。

还要看到,这是个累计投放的统计数,2011年全年邮储银行累计向小微企业发放贷款金额仅为3900亿元,但这已接近前几年的总和,而2011年末累计发放贷款统计数总额就已显示为8100亿元。邮储银行的小微企业贷款投放额表面看数字庞大,但这个数字非常矛盾,特别是将它与农户小额贷款数据并列。

如果设想当前农户小额贷款及小微企业贷款总额累计能达到2.2万亿,那么能有四分之一贷给“三农”就是5500亿元,四分之三贷给小微企业就是1.65万亿元,这两个数字就比较符合当前各地融资难的现状,这两个数字都不高,而中国邮储银行或许要到2012年底前才能够达到。由此观之,当前“三农”贷款的差距甚大,显得捉襟见肘。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提出,“积极推动贫困地区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鼓励开展小额信用贷款,努力满足扶贫对象发展生产的资金需求。”邮政储蓄资金取之于农村,也应当用之于农村。要进一步加强邮政储蓄资金支持“三农”的制度设计。邮储银行要在与各大行协同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同时,推进小额贷款等业务的健康、稳健和可持续发展,着力加大邮政储蓄资金反哺“三农”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