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铝亏损是央企没落的先声?


  不是靠自身的努力,而试图借助于外部的有利因素来制造垄断,这在央企与民企的竞争中屡见不鲜。央企的规模越大,就会在垄断的条件下,挤占社会福利,过好日子,而一旦民资进入,必然就面临着大规模亏损。

  现在轮到了中铝了。

  半年报显示,中铝在今年上半年亏损高达32亿元,而且从去年半年报开始亏损以来,四季度、一季度到今年的半年报,亏损幅度一直在扩大。而从中铝自身的表态来看,最早从去年寻求向矿产开采、化肥等领域转型之外,今年又提出向铜矿开采加工行业转型,其对铝冶炼本业无恋战之意,跃然纸上。

  但中铝转型并不容易。这个超大型公司形成于九十年代,当初改革开放从工业下游的轻工业开始,民资的进入,造成了对上游原材料旺盛的需求,所以中铝集中了几乎当时国内所有的国有铝冶炼加工企业,一统江山式地归于自己旗下,甚至还与各省圈下了几乎所有的氧化铝矿产资源。国内铝价高的时候,中铝也风风光光地红火过几年。

  然而这种好日子并不长,随着下游民资实力的增长,以各种方式进入中铝地盘的企业越来越多。评判铝加工企业能力的标准相对简单:终端铝的价格是由国际期货交易市场确定的,生产者能控制的只是自己的成本。在中铝一家天下的时候,国内现货铝价与国外的期货价格走势有接近的地方,但并不完全一致。如果要寻找类似的情况话,就有点像现在的国内油价。原因就在于中铝不但能生产铝,而且还能影响、甚至控制铝,以及铝的原料进口。

  这种状态结束于民资大规模进入铝业。与其他央企不同的是,中铝所处在的铝加工行业没有明显的经营特许要求,所以2000年前后,由于民资的投资规模已经普遍达到了可以投得起铝加工企业的情况下,在北方的河南、山东等地,大规模投资铝业的企业不在少数。

  相比后进企业的优势,就更可以进一步看清国有铝企的问题。中铝旗下的企业问题在于两个:其一是员工人数奇多,常常是数万吨产能的一个单体企业员工要上万人;其二是电价,铝冶炼是一个高耗能行业,但中铝同样避不开电网的垄断,因此电价常常是二三毛,甚至五六毛一度。这对于产品高度标准化,只能通过成本优化来获得利润的企业来说,几乎是不可接受的。

  我们可以通过民企一些对比数字来看中铝的问题:在铝冶炼企业内,民资一个十万吨水平的企业用人大概在数百人。而竞争核心则是用电量和电价,大规模进入炼铝的企业基本都采取了铝电一体化的方式来跳过电网垄断,综合电价基本只有一毛多;中铝旗下企业每吨铝耗电维持在一万八九千度,而民资企业耗电常常在一万五千度左右。

  当然,要说中铝的管理者没有为企业付出过努力,这当然不是。

  中铝祭出的第一招在设计环节,我知道有一家大型民企在进入铝冶炼领域时,遇到过一个大问题,就是国内有认定资质的设计院都受到中铝重大影响,一度几乎没有人敢为中铝的其他竞争者服务。大型项目没有有资质的设计院设计,自然就无法上马。

  等这一招被人破解之后,中铝的第二招是利用控制的资源和进出口权,拉抬氧化铝价格。把正常情况下每吨1600元的氧化铝,一口气拉抬到4800元。

  不是靠自身的努力,而试图借助于外部的有利因素来制造垄断,这在央企与民企的竞争中屡见不鲜。不仅是中铝,民航业也有,流通业更多。但这种现象同样说明,央企之所以害怕竞争,是因为它们自身的问题使他们无法与民营企业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央企的规模越大,就会在垄断的条件下,挤占社会福利,过好日子,而一旦民资进入,必然就面临着大规模亏损。

  中铝今年的亏损就是挡不住民资进入的一个结果。在2004年到2006年左右,铝冶炼产能首先面临大规模增加。产能的扩张使得中铝再也无法维持在国际市场价格之外的一个中国价格,因为这时候下游的铝制品企业有多个选择,牛气的中铝不卖,他们可以通过别的民营企业按国际市场价格照样获得铝原料,所以国内市场的价格都以伦敦的交易价结算。而此时正好面临2008年开始的全球经济萧条,铝的供大于求,在各方面都落后的中铝系产能,由于成本事实上高于市场价格,这才造成了中铝今年以来的巨额亏损。

  但是从总体上来说,中铝的亏损,其实意味着中国在这一领域的进步。不信我们可以看航空业上看到,在挤出了一批民资航空公司之后,国内航空业面临客流快速上升的现状,可谓是处于产业的黄金期。可有趣的是,国内航空公司的国际航线却几乎都是亏损的。为什么呢?因为从国外到中国的航线,乘客有较多选择。在这些选择中,中国国有航空公司成为最后的选择,因为它几乎永远不会正点,国内航线平均要误点一个小时以上,更不用说飞机更少的国际航班了。

  所以,现在我们看经济领域,最有趣的现象是,随着民营资本大型化的脚步加快,原来被视为正规军的央企,反而越来越有游击队化的趋势。中铝现在最感兴趣的是铜矿开发和铜冶炼,很明显这是因为这两年铜价高企的原因。不过,如果仍然有地方政府愿意把铜矿和企业交给它的话,再过五年,一旦民资再次进入,它会不会又望风而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