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明水平比较:一个值得商榷的观点
宋 圭 武
一种普遍的看法是,在明清以前,中国的文明水平要高于欧洲文明,在明清以后,中国的文明水平才落后于欧洲文明,出现了所谓的“李约瑟之谜”。对此,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值得商榷的观点。
什么是文明?文明应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文明应包括:制度文明、经济文明、精神文明、科学文明、技术文明等诸多方面,应是这些诸多文明的的一个综合。
从制度文明看,在明清以前,能否说中国的制度文明水平就高于西方的制度文明水平?这应当是一个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从制度层面看,尤其是从政治制度层面看,明清以前中国的文明水平应当与西方的制度文明水平大体相当,各有优劣。但从民主程度看,西方要更民主一些,而不像中国,皇帝一统天下,集权达到了极致。在中国的集权体制下,个人可以说就没有任何权利可言,皇帝的权利就是一切。而在西方的政治传统中,个人权利总是有一定位置的。英国古老的习惯法一直注重对个人权利的保护。所谓习惯法或惯例,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西方历史学家毛勒等多次强调的日耳曼人的马尔克传统。该传统的民主因素,特别是对政治特权无限贪欲的本性某种程度的限制,为个人财富的积累提供了较大空间。(参见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229页,济南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所以,若从更人性的角度看,西方的制度传统应当比中国的制度传统更文明一些,才更准确。
从经济文明看,中国的小农经济水平是否高于西方的农牧经济水平,也是一个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有些学者认为,明清以前,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要高于欧洲。但也有不同看法。布罗代尔说:“在中世纪的几百年间,欧洲家家户户的案子上堆满了肉”,是因为那时“地中海以北的欧洲有大片土地空着,其中的一半可用于放养牲畜,那里的农业后来还为畜牧业留有很大的发展余地。但在17世纪后就每况愈下,似乎随着欧洲人口的增长,植物为主的普遍规律开始抬头”。(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一卷,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120页。)“英国13--14世纪的劳动生产率为2369公斤/户,不仅明显高于宋代,而且还高于19世纪中叶的清代。”(参见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231页,济南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
从精神文明看,中国的精神文明主要体现的是儒家伦理,是一种更具有世俗精神的精神文明。而西方的信仰文明则更具神圣性,更符合精神文明的本质。
从科学文明看,西方的科学文明更具有逻辑传统,而中国的科学文明更具有经验的传统和感性的传统。相比中国的科学文明而言,西方的科学文明应当是更符合科学的本质。
从技术文明看,在明清以前,应当是中国的技术文明水平要高于西方的技术文明水平,这一点应当是不容含糊的,四大发明就是说明。但中国对技术文明的应用水平却是较低的,如指南针用于看风水、火药用于爆竹等。这就导致技术文明并没有有效转化为生产力文明或物质文明。而这又与中国的精神文明、制度文明有关。所以,一个文明内部的亚文明之间总是互相制约的,而不是独立发展的。从独立的角度看,可能一个文明体系中的一个亚文明水平要高于另一个文明体系的一个亚文明水平,但若放在总体的角度看,未必高水平的亚文明水平就对社会发展产生高水平的推动作用,这最终取决于文明体系内部不同亚文明之间的总的合力。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总体看,在明清以前,中国和西方或欧洲的文明水平谁高谁低,值得商榷,总体水平应当差不多,各有优劣,而且很可能是欧洲文明的总体水平还要高于中国。但在明清以后,中国与欧洲各国发展水平,则渐行渐远。问题是为什么在明清以后,中国和西方的差距会越来越大,原因何在?笔者在《“ 李约瑟问题”新探与进一步的思考》(见《学习论坛》2012年第01期)一文中,谈了一些个人不成熟的观点,可供参考。
作者:甘肃省委党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教授
通信地址:甘肃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
邮政编码:730070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