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市场化的逐渐推进,专家越来越多地变成公众资源,通过会议论坛、广播电视、以及报纸杂志等方式走进寻常百姓的视野,吸引市场的关注,成为明星专家,其身后的商业运作机构也在基本商业逻辑的基础上赚取了相应的商业利润。
在电视节目之中,少则主持人专访一个专家,多则带两个专家的方式,进行talk show,但那种节目更多的是专家谈自己,谈自己的观点与自己的图书,谈自己的生活与成长史,更多的是自卖自夸式的推销。
如今,专家上电视更多的是抛弃了个人化的传播,而更多地从公众性的话题导入,让学者关注公众,而不是让观众走进学者的小世界。
随着电视栏目针对所邀请的嘉宾进行扩编,给更多的专家提供传播的机会,让更多的专家变成了公众人物,让媒体得到了更具有含金量的节目内容,不管那些内容是以文字还是以视频的方式传播,也能让相应的商业机构拥有更多的可供传播的商品。
在财经专家市场化运作之中,郎咸平教授可以说是最为璀璨的明星学者之一,不仅到各处去宣讲,而且与东方出版社合作,出书的频率跟寻常的专家写论文甚至专栏文章一般频繁,更加上品牌栏目《财经郎眼》在一些电视台的发行播出,更让其成为电视传媒中被广为关注的要素之一。
从《财经郎眼》这类有学术明星参与的节目,我们的电视媒体看到了公众学者的商业价值,并不是呆在书斋与象牙塔之中,或者是在课堂上跟年轻的学子们面对面“传道授业解惑”,而是通过大众媒体,让他们走上银屏。
把专家请进电视台的方式,越来越多地成为一种show,诸如BTV曾经创办的《五环夜话》,央视也一直在做,主持人邀请四位有点知名度的专家,济济一堂共同讨论一个话题。
曾经为中国入世“立下汗马功劳”的官员龙永图,也在以主持人的身份在电视台做节目,在节目中,四个专家各在一个方位,观众则乖乖地围坐在四周,做虔诚的聆听状。
通常这样的节目的主旋律都是那种其乐融融的和谐氛围之中,没有提问,没有互动,只是几个人轮流发表自己的见解。即使是最为艰深晦涩的专业术语,都要在枯燥乏味的数字罗列与论述之余,说上几句雅俗共赏的语言,达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传播效果。
CCTV财经频道的王凯主持的《对手》做到了更高层次,专家们唇枪舌剑、捉对厮杀,让电视观众看得过瘾,让现场观众也有眼前一亮的感觉。而且一些有影响力的媒体从业人员也在现场参与提问与讨论,同时,专家背后的那些市场机构也得到更多的跟市场零距离接触的鲜活内容,可谓一举多得。
其实专家学者也是普通人,虽然在某方面术业有专攻,但依然有普通人的生活。所以,很多时候更吸引人的,不是那些观点与理论如何经得起推敲,而是在表述的时候,如何能更有激情,让自身的表演更具有穿透力。毕竟在表述与表演之间有很多不同。
贾春宝从来都不认为街头与教室之中的演讲、以及公开场合中的辩论,特别是以直播的辩论和宣讲之类的能让人有余力深入思考方面,听觉往往会是感性的,而看到文字的时候,才能让人有理性的空间。
假如阅读文字还能让人有思考的空间的话,那么在广播影视与会议上的传播则更多的是感性刺激,对于理性的思考与深层次的感悟,并没有多么强烈的正面效果。
我们并不是要把传媒划分出等级,而是每种传媒都有各自的长处与劣势。假如报刊出版物能带给人更多的思考,那么广播影视之类的电波媒体,更多的是面向低端受众,由于更接近于快餐式的传播,至少在收看的时候,没有太多的时间与心思进行思考。所以内容上注定不会是过于精深的。
真正象牙塔内部的学术理论,似乎就成为曲高和寡的孤独低吟。
专家本来就是属于公众的,也只有走进公众的专家才能实现其价值。但是——电视传媒是否是专家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其实专家与媒体之间原本就是紧密的纽带关系,传媒精英朝专家发展,专家进入传媒领域,不管是搭建平台,还是主持某个平台,都是个人职业生涯的必然。
当专家千方百计地以吸引观众——特别是低端观众的眼球为核心目标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某些专家在市场化进程中的媚俗,为了得到自己所期待的必然要放弃所拥有的。
当然这种媚俗并不是谁都能玩得起的。除了拥有系统化的专业背景、还要有相应的头衔,相应的专著。更需要能够有把自己的观点以及支撑自己观点的论据如数家珍、深入浅出地表达出来,并得到更多的人的支持。
贾春宝只是提醒利用电视传播自己的专家们——不要因小失大!